七零山野日常 第9节
作者:
花开常在 更新:2024-05-15 17:07 字数:4142
许志军笑道:“能做老妖怪,也是求之不得的啊。”
病房里面的气氛,顿时轻快起来。
许秀芳将从家里带过来的东西取出来,一件件收拾整齐,说:“爹,哥哥,我从家里带了几个鸡蛋,都已经煮熟了,直接就可以吃的,还有阿杏婶给了一篮子鸡蛋,不过都是生的,要吃的话,得找个地方煮熟。”
许强道:“那方便,医院后面的那条巷子里有人家可以租用厨房,我回头去那边煮熟。”
许强说着,又想起来自己准备回家,留闺女守着儿子,又道:“那地方我等下带你认认。”
许秀芳问:“爹,贵不贵啊?”
许强道:“比在镇上的饭店买饭便宜不少,也比医院买饭便宜。”儿子住院,许强是背了干粮来的,平时就租用巷子里的厨房做点饭,他是个会计,打了一辈子的算盘,早在带儿子住院时就提前算过了,自己带干粮来吃,要比在外面买饭划算的多。
第13章 认厨房
许秀芳听闻可以自己做饭,顿时有点遗憾,说:“早知道我带点家里的菜过来呢。”
虽然现在冬天,菜地里蔬菜几乎没了,但萝卜、白菜、小葱、大蒜啥的,还是有的。带了这些菜来,至少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不用买菜。
许强说:“也是咱们坝子村交流不方便,至今也没安装电话的条件,不然我就提前打个电话回去说一声。”
没法及时通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许志军仰躺着,听到爹跟妹妹的谈话,努力支起脑袋,说:“阿杏婶带的那些鸡蛋,我吃不了呢,爹你等下走的时候,带回去一点给娘吃。”
一篮子鸡蛋,少说也有二三十个,全部都吃了多可惜啊,给娘吃,娘吃不完留着孵小鸡也行啊。
孵出小鸡后,再偷摸着找个地方养起来,就有稳定的肉给娘补身体了。
“不行。”许秀芳板着脸,道:“这是给哥哥养伤的,必须留着给哥哥吃。娘那边,我跟爹会想办法的。”
许强也不由训斥道:“胡闹,阿杏婶给你养伤用的,难不成你还想带回去孵小鸡呢?”
“……”心思被戳破了,许志军很无奈:“我就随便想想而已,爹你就别唠叨了。”
许强笑道:“哪有冬天孵小鸡的?这事不用你操心,你安心养着身体就好。”
接着。
许强转头,对许秀芳说:“天色不早了,我早点带你认认咱家租用厨房的地方。”
他得赶着回村里,不然早早就得赶夜路了,能提早一点时间,就提早一点。
许秀芳一听,急忙道:“爹,这都下午三四点了,半路上天就得黑,你今儿别回去了,明天一早再走。”
许强皱着眉头。
病房这边只有一张陪护床,夜里闺女住哪?招待所?不行,那太贵。
不然,自己就去医院走廊的座椅上坚持一晚。
许强已经思考的差不多时,就听许秀芳道:“我去找英子姐借住一晚上。”
许强顿时想起来,说:“对啊,差点忘记了,英子那丫头就在镇上做工呢。”
许强立马拍板:“那爹等下就送你去纺织厂。”
父女俩已经商量好了,许志军也就没插嘴。
很快,许强就带着许秀芳离开了病房,去往了医院后面那条巷子里找厨房。
路上,许强说:“你哥哥的腿伤,医生说至少要在医院呆一个月。按天租厨房不划算,我跟主人家说好了,租用一个月,包柴火,4块钱。”
“这么贵?”许秀芳很吃惊,才一个月,就要花4块钱?关键这只是使用厨房的权利,又不包食材。
许强叹气:“是不便宜,原是要5块,我讲价才降到4块的。我带了干粮来,你爹我跟你哥两人的粮食就不用另外买,我仔细算了下,比餐餐都要在镇上买饭吃划算多了,且,还能吃到热乎的东西。”
马上就天寒地冻了,他自己倒也罢了,儿子可是伤患,是绝对不能吃凉食的。
许秀芳想了想,问:“爹,你说要是我们自己带柴火,能不能让他们便宜点呢?”她有个神秘铜钱,一次能装好多柴火。
许强笑道:“这镇上都是房舍,又不是咱那大山里,你上哪儿打柴火去?再说了,离着最近的山,一来一回也要两三个小时,多麻烦啊。关键你哥哥那里也离不了人。”
他当初也打过自己去打柴火的主意,可是没法长时间离开病房,也就只好收起了这个想法。
要是自己一次性拿出太多的柴火,就太过异常了,被外人发现不好。况且,铜钱空间的事情,她自己也没有彻底搞清楚,就暂时隐瞒一下家里人。许秀芳听了爹的话,心里明白了厉害关系,也就没有再说。
许强道:“月钱我已经跟主人家结清了,你就不用管了,咱们还可以用到下个月16号。”
许秀芳:“好。”
父女俩走出医院,就绕道了医院的后面一排街道,左拐进入了一条窄小的巷子里面,这些门户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大概走了五六家后,许强停在了一户人家门前,伸手敲门。
“咚咚~”
一连敲了几下后,里面才有人开门,是一个年纪约莫有六十多的老婆婆,很小心翼翼的开了门,见到是许强后,这才道:“原来是小许啊。”
“柳婶子。”许强笑了笑,说:“我明儿要回家一趟,闺女来替换我,我带她来认认门。”
许秀芳乖巧喊人:“柳婆婆好。”
柳婆婆笑道:“这闺女长得真是漂亮水灵呢,快进来吧。”
许强跟许秀芳进了屋后,柳婆婆很快就把门重新栓上,栓上之前,还侧头仔细瞧了瞧外面,许秀芳看着她谨慎的动作,也有点理解她的行为,毕竟现在不让私人做买卖,虽然柳婆婆是租借自己的厨房,可以托口是借给亲戚使用,但也不是能大肆宣扬的事情,被抓到了就是投机倒把。
进屋后,柳婆婆还抓着许秀芳问了好几个问题,确定她真是许强女儿,这才放下心。
接着。
许强将灶房里的东西,教了一遍许秀芳。
柳婆婆家的厨房并不大,且特意隔成了两个小间,里面也备置了两套做饭的工具,她家里人用的,跟租借给别人的是分开的,柳家自己用的不是柴火灶,而是煤球炉子,煤球炉子比柴火贵,但耐烧,也不用经常升火,方便很多。
至于给租客的柴火灶,就是柳家原来的老灶,柴火嘛,平时柳婆婆会在镇上捡些废弃的木材,空闲也去附近的山里打柴,偶尔也会偷偷找人买些柴火……
按照柳婆婆的说法,这一个月包柴火只收他们4块钱,她其实是赔本的。许秀芳听了这话后,就笑了笑,没吭声。
这年头,英子姐在纺织厂上班,一个月也就二十八块钱,那可是慕煞旁人的好工作,也才这点工资呢。许家一家四口人,每月的吃穿用度,也用不了5块钱,柳家租个柴火灶要4块钱,其实真的很不便宜了。
认了一趟门后,许强就带着许秀芳离开了。
许强说:“纺织厂离着医院有不小的距离,我现在就送你过去。”
想了想,去叨扰人家,总不好空着手去,许强又道:“带上几个鸡蛋。”
许秀芳:“好。”
镇医院在南,纺织厂在北,相距大概也有五公里,一路上,许强不断叮嘱许秀芳,告诉闺女照顾儿子时的注意事项……
许秀芳认真听着。
抵达纺织厂时,恰好赶上了纺织厂下班,人流蜂拥朝着厂房门口涌出,不少人都是骑着自行车,一路上叮叮当当的,听着怪热闹的。
英子姐全名许秀英,跟许秀芳家已经出了五服,但两家关系依旧十分融洽,这次前来,英子父母还特意托许秀芳给英子带了东西。
许秀芳并非第一次来纺织厂,很快就找到了英子姐的宿舍,纺织厂的宿舍是一排筒子楼,英子姐住在二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连着许多的单间,英子姐也并非一个人住,那个单间住了四个人。
巧合的很,许强跟许秀芳到了筒子楼,恰好碰见了许秀英,许秀英穿着一件制式的厂服,围了一条围巾,戴着一顶簪花的帽子,身材高挑,脸色红润,精神面貌极好。
与许秀英同行的,还有几个女工,都是差不多的打扮,显得极有精神。
看着英姿飒爽的英子姐,许秀芳心里很羡慕。要是她也有这么一份好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就能改善了。
不过,她也只是羡慕了一下,这工作可不是谁都能有的,英子姐之所以能有这份工,还是接了她姥姥的班。
许秀英已经看到许强父女,她有些惊讶,很快就面露笑容:“三叔您怎么来了?还有秀芳咋也来镇上啦?”
许强虽然没有同胞的兄弟,但在许家族人的同辈中行三,因此村里的同族小辈们都喊他三叔、或者三伯。
第14章 热心肠
许强将许秀英父母给她的东西递过去,简略说了一下来此的原因,许秀英听闻后大惊失色:“志军哥腿伤了?”
“严重不?”
“在镇上哪个病房?等下我去看看志军哥。”许秀英很有些着急,还略有些埋怨的看了一眼许强,说:“三叔也真是的,这么大的事情也不托人跟我说一声,我在镇上两年,对这里比你们熟悉,别的不说,我从厂里给你们带饭也行啊。”
许强忙道:“那多麻烦,一南一北的,还耽误你上工,做饭的地方,我在附近找了户人家租用了厨房,餐餐都能吃口热乎的,你不用担心我们。”
“志军的腿,送医及时,也不算太糟糕。”
不算太糟糕……也就是说不算太好。许秀英闻言,叹口气,道:“三叔,晚点我跟你一起去看看志军哥。”
许强道:“只要不耽误你上工就行,你到时候带着秀芳一起回来。”
“哪能耽误上工啊,这都下班了。”许秀英想了想,说:“三叔,你们等我下,我找工友借个自行车。”
许强一听,笑道:“那敢情好,这样你姐妹俩回来时就不用走夜路了。我也就放心了。”
镇上就算治安好,但夜里乌漆嘛黑的,两个姑娘走这么长的夜路回宿舍,始终叫人不放心的。
许秀英是个麻利的性子,马上就找人借好了自行车。而且这一借还是两辆。许秀英已经打算好了,去医院时她跟秀芳一个车,三叔自个骑一个车,回来时她跟秀芳一人骑一辆。
接着。
许秀英将自行车往许强身边一推,又道:“三叔,你跟秀芳再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
她扔下就风风火火的走了,许强跟许秀芳急忙稳住自行车,根本拦不住她。
因许秀英跟三个女孩同住一个单间,许强为避嫌没有进屋,就跟许秀芳一起在筒子楼的楼下等待。
不一会儿的功夫,许秀英就回来了,同时还提着一篮子的东西。
许强一看,眉心一皱就忍不住道:“你这孩子也真是的,你志军哥那边什么都有,不要再拿礼了,赶紧的拿回去。”
许秀英道:“这是我找人换的红糖,还有一把挂面。这都是补身体的好东西,要不是我说明原因,别人都不一定跟我换呢,三叔你就别啰嗦了,咱们赶紧走。”
许秀英就一句话,根本也不听许强的唠叨,直接单脚一蹬自行车,便朝许秀芳说:“秀芳,上车。”
许秀英年纪比许秀芳大三岁,从小许秀芳就喜欢跟在她屁股后面,这会儿一听,许秀芳忍不住犹豫了一下。
许秀英瞪眼:“敢不听你姐的?”
许秀芳想了想,就坐到了后座。
许秀英朝许强道:“三叔,走吧。”
许强问:“咱们不着急呢,你还没有吃饭吧?你先去吃了饭咱们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