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99节
作者:
五色龙章 更新:2024-05-16 03:32 字数:6414
他昨天拿到院本和天子手书,就知道这里面必定有万安、刘吉和中官合谋陷害他。可他儿子挟妓饮酒,还闹到叫乐人写戏传唱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也不敢说儿子此行无过。他更不想叫外人知道“聚麀”二字,不能为此上书辩白,只能按例先上致仕的折子,等待圣裁。
天子若肯信他,自然会挽留;若不挽留……他这就走了还能留点脸面,也能有内阁致仕的待遇。
若在平日,阁老、六部堂官们要致仕,皇帝也要将其硬留在任上。可这回正赶上天子大怒,竟是全无挽留,当下允了他的折子,许给驿还家,月拨岁米五石,遣人夫八名供其使用。
刘珝得了圣旨,真正心灰意懒,又上折奏请把惹祸的三儿子和不满十岁的小儿子一并带回乡。
他这回回去的既不理所当然,又不算全然被冤枉,叫人慷慨也不是,悲伤也不是,场面颇有些尴尬。杨一清身在中书,早晚与阁老们照面,又常提携着同为中书舍人的奇童刘小公子入宫门,算得上有交情,便去开解了刘珝几句。
刘珝默然不语。
杨一清也不能骂那出《琵琶记》坏事——那出戏是他师兄主持,翰林们依着民间传说编排的,无论内容还是唱词,依他看来也是全无可指摘的余地。
唯一坏的就是,它各方面排得都太好了,把刘公子就衬成了反面典型。
他只能安慰刘次辅:“此事晚辈在禁中打听过,那出戏其实并无什么干碍,只是当时陛下心情不悦……再过几年,陛下消了气,大人还能再回来。”
刘珝摇摇头:“万安、刘吉在朝一日,不会再许我回来了。你们年轻人也不必再上奏为我喊冤,我刘某教出这样轻薄的儿子,两只眼睛竟还只管盯着别人,有什么脸诉冤!恨只恨我当时一时意气,为搏个名声,落入了万刘两个奸佞的陷阱里!”
他咬牙切齿地带着两个儿子回乡了,杨一清回去就到李东阳家说了此事,带着几分怜悯之意说:“那刘公子赏牡丹记我也看了,其实都是读书人风流事,也没什么。只可惜正赶上刘阁老那道奏疏逆了上意,他儿子又不争气,两下对比,叫圣上怒上加怒,将他送回家去了。”
李东阳摇了摇头,忧心忡忡地说:“刘次辅只是人暴躁些,倒不失忠君爱国之心。如今他也被万安、刘吉二人联手排挤,阁中只得这两个人,可知朝廷将越发昏暗了。”
叹了一阵又说:“只盼着那位谢镇抚能管住锦衣卫,叫他们能常如在他麾下巡视时一般有正气吧。”
崔燮正巧进来交作业,在窗外就听见他们说到“谢镇抚”三字,连忙走进去问:“老师和师叔在说什么‘谢镇抚’,难道是弟子认得的那位谢镇抚使?”
杨一清笑道:“小孩子家家,问什么朝堂上的关系?太祖有令,你们生员不能议政,要问也得你考上举人才说。”
崔燮说:“弟子是监生,不是生员,朝廷没说监生不许议政……师叔瞒着我也罢了,恩师总不能瞒我吧?”
李东阳收过他的卷子,看着上头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文字,略觉满意,弹着卷子说:“谢镇抚倒没什么事,是弹劾他的刘次辅出了事。”
刘次辅……弹劾谢瑛做什么?谢瑛可是什么都没干,清清白白一个人儿啊!
崔燮两腮肌肉紧了紧,皱着眉问道:“谢大人素无劣迹,又不过是个从四品镇抚,怎会引得次辅大人弹劾?还望老师详说是怎么回事。”
李东阳叹道:“刘大人叫万安、刘吉二人陷害,如今已致仕归乡了,那位谢镇抚倒没什么事。我与师弟不过是感慨朝中正人凋零,小人当道,不知将来要怎样。”
万安、刘吉、刘次辅……这仨不是著名的纸糊三阁老吗?都纸糊了还勾心斗角什么,弹劾谢兄干什么,安安心心地等到新朝一块儿下台不好吗?
谢瑛这么清正廉洁的人都弹劾,也算不上什么正人!
崔燮暗暗地给那位次辅翻了个白眼儿,慨然说:“正人哪里去位了?弟子眼前就有两位忠直良臣、辅国之器,当初在宫中、在老师家所见,更是满目贤能。过两年朝中必是贤臣在位,选免得人,不留什么‘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过两年就是弘治朝了,到时候这两位大佬早晚都能当上阁老。像他们这样不以出身论英雄,不没事儿瞎弹劾能干事的好人的,才是算是正人君子!
李东阳卷起卷纸朝他挥了挥,叫他回去背伊川先生的文章——这孩子真是大胆,怎么能如此褒贬朝廷重臣呢?
杨一清看着他雄纠纠气昂昂的出去,揣着手笑子笑,跟李东阳说:“师兄何必管他管得太严?他们小小年纪的就该有一番锐气,总比那些唯上官之命是从的强。何况他又跟那个谢镇抚交好……咱们也别说什么场面话,如今皇上更信重厂卫,有这么一个清正人物管着诏狱,起码也能回护些不幸叫人陷害的正直臣子……”
他低声说:“我从内廷听着,那位谢镇抚上任后十分关照犯人,从头疏理案卷,也不见他立刻阿附万家与两位阁老……我真有些庆幸刘大人没有劾倒他了。”
第154章
外面风起云涌, 言官上疏如雪片儿般指向北镇抚司, 连折进一位次辅,暴风中心的谢瑛却仍稳稳当当地干着他该干的事, 并未受半分影响。
进镇抚司还没几天, 上面又有个正镇抚使朱远在, 不好进门就大削大改,便只先翻看卷宗, 改善改善诏狱的条件。
他倒把崔燮告诉他的那套, 烈酒可祛伤口刀兵毒性的说法记起来了。下诏狱看了一回囚犯状况,便拿了几坛蒸到连他也不敢喝的极刺激的烈酒进来, 给狱中伤口溃烂的犯人搽洗, 又叫狱卒拿干净布条给他们裹伤口。
狱吏闻着空中浓浓的酒气就心疼:“这们好的酒怎么喝不行, 竟要给贼囚们洗伤口。就是真要给他们治伤,浇些浓盐水不就成了?”
就连大人们看着那极烈的酒也心疼,都劝他将那酒留着喝多好,何必给犯人用。
谢瑛便叫人从家里拿来新蒸的高梁酒送予诸位上官, 又倒出两色酒对比, 与他们解释道:“这样的好酒是我家自酿的, 香醇又不伤身;那些烈酒都是外头买了薄酒蒸的。因我每常听说用烈酒浇在伤口上可以消铁器毒性,便蒸了这么两坛极烈的出来。若真能防刀剑毒、消疮痈,回头咱们卫里也常备上些,许能有些用处。”
朱骥尝了口土法酒精,确实除了辣口没什么好香味,便将杯子一推, 咂咂发麻的舌尖说:“你且试着,若这烈酒管用,咱们就从买伤药的帐上拨出买酒的银子,不叫你白白往里砸钱。”
朱镇抚比同知酒量宽,把那杯酒精也坚持喝尽了,涨红着脸叫了狱吏训话,叫他们严守谢瑛的章程,不许偷酒喝。
叫他把诏狱里清整一遍,犯人通都用烈酒洗过伤口,裹了新伤布。连着两三天,虽然犯人们涂酒后呻吟哀号的声音更大,牢里的气味却比平常好闻了些,那些伤口腐烂的气味倒被酒气压下了。
就连从诏狱后门往外抬的尸体都少了些,连日都只抬了两三个人出去,叫朱远、陆玺这些久在诏狱的人看着都稀奇:“这哪里还是咱们锦衣卫的诏狱,岂不比刑部衙门死的人都少了!”
朱镇抚这些日子从破案率上一直苦苦压着刑部,如今连死人都比他们少了,颇有成就感地说:“这就该写折子叫圣上和那些言官们看看——咱们锦衣卫只是名声不好,可论实务,哪项不比他们文人弄的强?凭他们又不会办案又不会抓人的,好意思声讨咱们哩!”
只是不等他撺掇着同知大人上折子,刘次辅便致仕了。朝中那些曾如雪片儿般飞进内阁,劝谏天子不要因戏用人、超拔谢瑛的折子也渐渐地少了。
高百户在宫里消息灵通,最早听说了刘次辅上书反被斥的事,便跑去镇抚司跟谢瑛等人痛痛快快地说了一顿,顺便提醒他把诏狱理得好看些,等着高太监过来检查。
众人催着他讲了几遍刘次辅上奏本奏请皇上罢用谢瑛、疏远小人,奏本刚上去就叫皇上看见了他儿子挟妓风流的杂剧的故事,听得心旷神怡,重重地骂了声:“该!”
他们锦衣卫是天子近侍,任免本就都该由着圣上,那些朝臣们竟也伸长了手来管,还要断了他们先出名再升官的正经前程,这还有天理么!不许他们因名望得官,那些文臣自己还不是掉着花样“养望”,养个二十来年,就盼着回朝做一任堂官?
怎地只许他们文臣放火,不许锦衣卫们点灯!
高百户跟他们讲这故事时,更尤其愤怒、尤其解恨——刘次辅竟在天子面前把他高肃说成是个勾结锦衣卫,靠献戏帮人在天子面前邀名的奸邪小人!
幸亏天意叫那刘公子的丑事呈到御前,逼得他没脸再诬告别人,不然自己这么个诚心侍奉皇爷,别无私心的好官儿,岂不也得叫人上折子逼着还家?
没了他,皇上还看得见这么合意的戏吗?
别的那些个也待演出《某公案》,或是在《某公案》中担当风流俊俏,得娶娇娘的少年锦衣卫形象的卫官,也都凑在一起痛骂。骂着骂着忽然有人想起来:“不就是御史上本么!谁家还寻不出一个会上本的御史来,待咱也撺掇个御史上本骂他们!”
说起这个来,大伙儿首先想到的就是倪瓒。
倪御史当初就是献洗鸟药给万阁老才上的位,一向也巴结着厂卫,只要给点银子就能用得上。只可惜他名声太差,找这么个人上疏,别人不用动脑子也知道他是被人收买的,洗不白自己不说,还怕沾一身他的臭名。
还得另选名声清白的、最好是之前就上表谏阻过谢瑛升职的。
怎得叫这些科道言官们懂得人心向背,早日改过自新,别阻了他们养望上进的路呢?
是抓他们阴私威胁,或是拿金银收买,亦或是施以大恩,以真情感动他们?若说救人就是谢瑛有经验,救的个小书生如今都当上太子伴考了,往后进了朝廷,当了大官,还怕不护着他么?
谢瑛笑道:“他们读书人有些痴气,尽有受恩就一定要报还的,多救几个总有用。就是他们不报,咱们救人的义举排成戏、编成话本,外头百姓们,天子和宫里娘娘们不也都爱看么?有那受人恩不报的,叫戏里传唱传唱,别人也知道他们心底奸滑,谁肯提携他们?”
说的对啊!他们救人又不是图人家报答,不是图的叫皇爷喜欢吗?
朱大人叫校尉拿了茶点果品来,众人围着桌子边吃边讨论。说着说着就说到镇抚司的茶水一般,不如他们巡逻时在“清茶”铺子喝到的好茶——看着清清透透的,不放干果盐乳,喝了能轻身,还有股茉莉香,一点不觉寡淡。
味道清纯,就跟锦荣堂的茉莉香露似的。
那家棚子一个月才收他们几两银子的茶水钱,就敢往茶里添鲜花香露,真有良心。还有偶尔添在水牌上的奶茶,也比别人家的香浓醇厚,简直跟他们在五美大会上喝的一个味儿。
这样的好东西搁在茶棚里卖倒可惜了,要是正经开个茶杯,精精致致的用壶盛了卖,一壶就能要几钱银子。
安千户轻咳一声:“咱们带着孩儿们早晚巡逻,都得去他家的吃喝些东西呢。在铺子里卖,他们定然得涨价,咱们歇脚吃茶可就不如这样方便了。这棚子倒像量着咱们身儿订做的似的,又方便又便宜,不知谢大人怎么找着他家的。”
谢大人……根本不用找,是那家的老板自己找上来的。
谢瑛抿了一口茶水,借着茶杯挡住嘴角的得意,温声道:“他家开这茶棚本来就是为了给路人歇脚,不图赚多少银子。能便宜供着咱们,还不都是因为咱们锦衣卫巡察京师、整治奸邪,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们好百姓们诚心愿意给咱们折价。”
正镇抚使朱远叹道:“百姓们都知道咱们为国为民,朝廷衮衮诸公却都看不见。”
谢瑛微微摇头,低声说:“也不一定。”过不了多少年,崔燮也会是朝廷重臣,到那时候朝堂上起码会有那一个人,知道他们锦衣卫的上进之意了。
镇抚司上下吃喝了一肚子烦恼,不得不派人买去几盏茉莉花茶清肠。谢瑛这个真正叫奏折针对的人倒坦坦荡荡,心平气和,也不用喝茶消食,就回去看他的卷宗了。
高太监奉旨下北镇抚司巡察时,就看见了锦衣卫如此清廉正直的一面:
指挥同知喝着清可见底,除了茶叶什么都没有的泡茶;千户们交流怎么巡街更容易救着被恶徒欺凌的书生;校尉、力士们不用上司盯着就用心操训,挥汗如雨,练出一把小细腰……
高太监满意地给侄儿打了个眼色,宣了圣上口谕,叫谢瑛带他去看入职这两天做出的成果。
朱骥不大放心,要陪着他们同去,高太监便笑着说:“圣上宽仁,岂会因为几道无凭无据的奏章就降罪给咱们这些得用的人?谢大人既是真有才能,肯用心办差,那就是阁老的奏章也劾不导他。何况刘次辅如今也上本求退了……”
他看着一旁侍奉的义子,眯了眯眼:“咱们侍奉着圣明天子,只要做好本份,忠心事主,管束好自己的家人,还怕那些大臣弹劾吗?”
他一句话安了众人的心,只叫谢瑛领着自己进了他的值房,低声说:“也不必看得多周全了,把你拿的出手的都叫我看看,回去也好叫皇爷高兴高兴。”
谢瑛虽然入职不久,但如今也算有几分成绩在手,便说了用烈酒替犯人洗刑伤创口,叫犯人们伤口好转,少出人命之事,又拿了自己理过的卷宗请他看。
那里堆着的是近一个月的案卷,已叫他按罪责轻重分开,每份案卷上都贴着许多长长短短的纸条,写着他的看法。还有些卷宗存疑的叫他单独取出来,上面贴的纸条更多,写着可疑之处、可赦之理、可访之事,等着日后处置。
那些纸条都用石墨笔写的,因此字体能写得极少,不占地方,字迹虽显得有些生疏,倒是勾划清楚。高太监看做事尽心,便愿意多看几眼,从那些未断的案卷上取了一份,打开来细看,写的是易州山厂管事于秀上告工部右侍郎谈伦索贿一案。
于秀的供状上言其管理山厂后擅改厂务,不将柴炭送往北直隶、山东、山西各府,而是转许商人向山厂购置柴炭卖往各府,以此向商人索贿。
谈伦则辩称自己从未索贿,是因于秀曾犯错遭他惩罚,怀恨在心,所以诬告他。
他在供状中言道,山场有许多旧弊——如脚价极高,运送中也大有损耗,各府支出的银子常买不到足价柴炭。自己许各府商人到厂买卖柴炭,则使脚价大减,一年便为朝廷多结了两万余两银子。
两份供状订在一处,卷宗上贴着许多指头长短的纸条,标着“入银多于往年,未核见亏空”“秀状于某处、某处不准,某处核银不实”“伦坚不认”“此处无人证”“此数不实,伦供为若干两”等字样。
高太监并没仔细看案卷,只看这么多的标注贴在卷宗上面,也可看得出其用心,便含笑说:“你才进镇抚司不久,便能理出这么多东西,真该叫那些上本说不该用你的人看看。咱家回去必当秉报圣上,你也办几桩漂亮案子出来,好叫圣人喜欢。”
谢瑛恭敬地说:“高公公放心,这桩案子几乎已审明了,只差去取些柴炭商人的证词,过不几天就能审清楚。”
高太监温声抚慰他几句,回宫后便把自己看见的,锦衣卫如何清廉正直、谢瑛如何用心办差等事一一禀告了天子。
成化帝正有些怀念刘次辅早年执教之情,听他说谢瑛做镇抚做得好,又用心文书,又把诏狱理得清清爽爽,脑中便不由得想到那出杂剧里谢千户的形象,便把又刘公子醉赏牡丹给想起来了。
天子对比着剧中谢瑛和刘公子的行事,再回忆刘珝字字诛心的奏折,心中暗叹:东刘先生果然年纪大了,心有所执,不能容人,不宜再召回朝中了。
刘珝出京后不几天,谈伦索贿案的案卷也呈到了天子案头。
成化帝看着上面一条条详细清楚的证据,那篇引律恰当,定了于秀诬陷罪,还谈伦以清白的判语,轻轻点头,钦命将那诬告之人在锦衣卫衙门外枷项示满三月,好叫世人看看——
皇帝提拔人从不是会为了一出杂剧,而是因为那人就是个清正能吏!
第155章
于秀在锦衣卫门外枷号示众三月, 显的不是锦衣卫的脸面, 而是圣心。
从没有诬告上官之人要在锦衣卫门口站枷的。皇上亲自量刑,把人弄过来, 就是为了叫朝里那些言官们看看他提拔的人是个多么会办事、可意的镇抚使。
谈伦从诏狱里出来, 也上了谢恩折子, 折中免不了提一句“圣裁明断”,锦衣卫审案公道, 狱治清明。那些原本就叫次辅回乡之事打击得心神摇摇, 不上折子又怕同僚嘲笑之人,也就顺坡下驴, 不再弹劾谢瑛。
弹章渐少的同时, 倒有位刚回京的陕西副都御史兼按察副使上疏历数他出京以前和还京以后北京治安的差别, 重重褒扬了锦衣卫——特别是最初提出要整治京中恶少的谢瑛——巡察京城的善政。此外,他更是严辞批驳了先前御史们奏疏中“因戏用人”的说法,为他们赏罚公正的天子正了名。
这奏章一出,渐又有跟风上本, 批评那些弹劾锦衣卫的人是讪君卖直, 只抓着一出戏做文章, 不知陛下本就是唯才是用。
北镇抚司中人访得消息都震惊了,互问这是谁找来的人。互问了一圈,倒有不少承认找人的,却还没有找着御史的,都只折腾来几个部院的文官,也还是预备上疏, 尚未真上折子。
嗯……难道他们锦衣卫的形象真好到有御史赞扬了?或是谁不经意间救了那位副都御史兼前按察使的家人?
看来这巡城没白巡,实实在在见好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