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54)
作者:
洛娜215 更新:2024-05-16 11:51 字数:5336
科举不重要的话,太孙殿下也完全没必要特地去参加是不是,无论在哪里,实力都是重要的敲门砖,加上这几年朱标给儿子请了不少儒师,每逢皇子讲学的时候,太子殿下的表现也都是众生无法挑剔的优秀,小小年纪接触朝政之时更是谦虚谨慎,虽然有一些偏于工计的小爱好,但也算瑕不掩瑜。
除了有部分臣子认为他不够强势,辜负了身上来自外祖的血统外,臣子们对于大明的第三代还是十分看好的。
而就在这一刻,当这个青年缓缓放下撑住下颚的手,当他上挑了眉峰,当他收敛了唇角的笑意,冰冷得看着他们时,这些来到春和宫劝谏的臣子们猛然间发现,这位皇太子殿下表情和气势和他的祖父竟是一模一样。
我本布衣,青年缓缓自座位上站起,一步一步走下,而他的每一步,皆气若飞鸿,令这些臣子不由自主得后退,曾祖父因饥饿而亡,祖母因饥饿而亡,叔伯婶婶或是死在战乱里,或是死在了饥饿之中,只留下祖父一人,茕茕孑立,不得不入佛门求生。
他说的这段朱家发家史天下可谓人尽皆知,洪武帝从不曾美化过自己的出生,即便在他登基后曾有臣子拿着自古以来的常规行为模式,劝他寻一个朱姓名人挂靠上以为自己的家世增添光彩,也被他直接否决了。
从他第一次成为北伐的主要力量写下讨伐檄文的那天开始,朱元璋几乎是无时无刻都要向天下万民重申自己的出身,予本淮右布衣更是他每每推心置腹时的口头禅。
他没有高贵的血缘,没有英勇的祖先,没有那赵氏孤儿般悲惨的出生,他就是华夏大地所孕育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被连年灾祸逼得不得不遁入空门,舍弃子孙后代和姓名以求口饭吃的可怜人,是个在街头摇尾乞怜求一条活路的乞讨者,是个把脑袋拴在腰带上的大头兵。
朱元璋从不美化自己的过去,他甚至以自己过去的每份苦痛和低微为傲,因为正是那些没有将他击垮的苦痛,才养出了大明的洪武大帝。
朱元璋如此,朱家人也是如此。
无论是当今建文帝朱标,还是木白的叔叔们,都不会避讳自家的出身。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洪武帝当得英雄二字,既是英雄,出身贫寒又有如何。
祖父因天下乱为众人所推,为逐胡虏,为除□□,为使民得其安神之所而起兵,大明的立国之本,便是那些你所说的已经仁至义尽的天下黎民。
孤很想知道,你所谓的仁至义尽是怎么个仁至义尽法。
何以为仁?彼此痛痒相省者谓之仁,何为义?义者,道义也,你们可还记得为官的道义何在?为了钱?为了权?还是为了祖坟上的那缕青烟?
青年的每一步,都踩得稳极了,像是踏碎了地上块块青石,也像是踏碎了这些臣子心中的丑陋,他步步前逼,这些臣子们退无可退,也不敢再退,只得隔着一丈远,却只能诺诺躬身,不言不语。
木白的视线从他们面上一一扫过,片刻后露出了一抹冷笑,诸君都是大明新取的进士,可还记得每一次择官时试都有一题为何为官?又可知为何每次在评定之时自评之处,都会有这个问题?
他抬起手,接过了一叠以牛皮纸作为封面的纸张,随后向前一递:这是你们自进士科至今所有的答卷,都看看自己写过什么。
众臣子们在心中倒抽一口气,顿知情况不妙,虽然如今每个臣子都有一册档案放在户部,但就他们发出谏言到太子如今发作也不过片刻之间,这点时间绝不可能让太子派人去户部拿自己的档案。
而现在东西在这儿,自是太子早已有了准备,是早有预谋还是借题发挥?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大事不妙的预兆。
众臣子心如擂鼓,但面上丝毫不显,他们纷纷恭敬接过内官递来的属于自己的名册,在太子冰冷的目光下一一展开。
这种官员的名册从他们步入官场开始便有了登记,虽然与本人息息相关,但阁藏于户部,是以纵然堂中官员基本都是三品朝上,除了在户部当过差的,也没人见过这官员名册是个什么模样。
但能够在今日这番场景满足好奇心,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臣子们内心纷纷哀叹,然后抖着手展开了自己的名册。
第一页为出身籍贯,身家背景,这些都是赴考之时填报的内容,时间过于久远堂中不少人已经都要忘却那些记忆了,如今一打开,不由有些恍惚。
这些人中有不少这一页都有大片空白,或是只有寥寥几字,那是他们的出生,确实在那时乏善可闻,但思及现在的身家情况几人嘴角不由微微上扬,带着一点点不可言说的骄傲,他们打开了第二页。
第二页便是他们科考时的题目了。
大名的科考为了避免舞弊,答卷一律誊抄糊名,而他们手上拿着的则是亲笔所书的原版。
明初的考生才能良莠不齐,这些答卷上的字迹就连他们现在都有些看不过去,明明在如此紧张的气氛中,众人都生出了几分我过去好青涩的感叹,在太子殿下的紧迫目光下,他们又翻过了一页,第三页便是他们在择官时面对的那一道题了。
这一题是木白回家之后建议增加的,因此这儿也有人没有这一题,但他们对此题并不陌生,大明每隔几年就会派人进行官员的政绩考核,其中有自查也有他查,而自查之中这一题是必答题,因此坐到现在这个位置上的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官运越是亨通者,回答过的这一题便越多。
在看到自己当年青涩的笔迹时,朝臣们都沉默了。
他们有些恍惚得看着纸上的文字,那上面端的是意气奋发,端的是无所畏惧,满满都是阔步向前的豪爽。
那是在他们最志得意满的时候留下的痕迹,那时他们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肯定,那时他们挥别了过去,踌躇满志迎向新的未来,那时他们满心满眼写的都是将苦读多年的圣人学说学以致用,他们豪情无限,挥斥方遒,觉得依靠自己可以改变这广阔世界,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
而当他们翻过一页又一页,这每一页预兆着他们又往上头走了一步,也是他们攀行的脚步,每一页的字迹都在变好,从朴素染上了圆滑,他们用的墨碇也在变好,从最早干涩的油烟墨到了后来的松香墨,遣词用具更是进步神速,如今的文字相比过去可谓野草与繁花。
是的,这无一不是证明他们从一个穷学生到了更高的位置,他们有了更多的钱财、更高的地位,他们可以购买上好的墨碇,可以拜访名师或是采购名家书帖,自己也从划拉着树枝写字,到了一幅手书价值千金的地位。
但他们的理想,从何时开始,从长长的一串变成了如今短短的一行?
他们的愿望,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铜臭、如此市侩、如此俗不可耐?
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变成了他们还在念书之时,那最唾弃的样子?
一滴,两滴,泪水盈满了眼眶,随后落下,打在了自己那散发着腐臭墨香的字迹上,这一刻,堂中众人只觉得自己像是被扒下了所有的衣裳,在光天化日亮光堂堂之下裸奔般,羞耻无比。
诸君,最好的老师永远都是自己。许是不忍于这些朝中士大夫如今狼狈羞愧的模样,太子殿下冰冷的嗓音在此刻也柔软了几分,说出的话却如刀子一般捅向了这些人的心窝:诸位有多久没有看看自己了?
孤曾听闻,仁之极,则全人类情义利患之于我身,人若苦,若电之相震、火之相焚,诸君,你们的仁和义,不过如此啊。
众臣撼然,几人不由羞愧掩面,呐呐不敢言。
第169章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就在那群眼圈红红的朝臣离开春和宫三个时辰之后,关于那一日的传闻就在京官圈子里传开了,虽然宫闱之事是保密的重中之重,但按照规定,皇宫之中除非是陛下特许,所有人无论大小长幼,都是一视同仁得步行出宫,而且非大雨者不可打伞,当然,也不可能掩面。
所以当这群文官们一个个红着眼圈走出皇宫的时候,那狼狈模样可都被沿途人士看在眼里。
不过这些去劝谏太子殿下的臣子嘴十分硬,无论旁观者怎么关心怎么探听都不愿意说出是何原因,问急了就唉声叹气,朝臣之间不由议论纷纷,流言满天飞。
#惊!他们拜见太子后竟发生了这样的事#
#太子究竟说了什么,竟让两朝老臣泪眼汪汪#
这一刻,明明是初春,那些没有参与谏言活动的朝臣们全都成了田里的猹,看着那还没成熟的瓜满是垂涎。
这些猹里有一只因为身份特殊而格外显眼,因此吸引了木白的注意。
那就是木白的老父亲,大明如今的掌舵人,朱标。
当突然被老父亲召见时,被放养许久的木白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忙脚步匆匆得去了,等到了武英殿,父子两把话一说,太子殿下立刻露出了黑人问号脸。
您叫我来就这事?就这?他辛辛苦苦穿过中轴线,脑子里都做好了各种腹稿,无论是北元打过来了、云南、吐蕃反叛了、倭国又搞事了还是海上新建交的贸易伙伴被撬了墙角、棉花贸易可能断供,甚至都相对应得想要了一二三的处理方案。
结果老父亲就是来问他为什么那些臣子红了眼圈???
爹,你看到别人红了眼圈,那你看到你儿子的黑眼圈了吗?那么大那么醒目的黑眼圈就在脸上啊!木白的眼神渐渐哀怨,就来朱标要扛不住儿子那小眼神,想要说几句话安抚的时候,忽然发现儿子的小眼神突然变得犀利起来。
朱标顺着儿子的目光看了过去,顿时暗叫一声糟糕。
木白视线所在的,是奏折的存放处,整整齐齐两叠,一叠是已经批阅完成的,还有一叠是还没有看的。
没看的那部分里头插着各色彩纸,那是标志出事重缓急的信号,但问题就在于那些小彩纸是他标的,更重要的是,同样是代办奏折,他那边的足足是老父亲这边的三倍有余!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被老爹压榨劳!动!力!了!
木白顿时出离愤怒了。
朱标干咳一声,眼神微微漂移,有点心虚。
大明的朝政如今一分为二,和洪武帝还在位的时候一样,大事皇帝管,小事太子管。
在太子殿下及冠之后,朱标更是彻底放手,除了国家大方向和避无可避的祭祀、朝见等礼仪行动,将大部分工作都丢给了儿子,还美其名曰此子类父。
但天地良心,朱标二十岁的时候他的老父亲正是精力最盛之时,而且当时国内事物也不像如今烦乱纷杂,他虽然也要干活,但事情和如今的确不能比。
但那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想着想着,朱标就理直气壮了起来,他伸出手想要揉揉儿子的毛脑袋,却遗憾发现戴上发冠的脑袋上没有他可下手之处,对上儿子那阴恻恻的小眼神,朱标十分淡定地说:儿啊,能者多劳啊。
木白嘴角抽呀抽,最后实在忍不住得翻了个白眼,只觉全身都有些无力。
做太子前的木白以为这个工作要面临不间断的暗杀和权斗,做了太子后笑死,这个社畜职位根本没人想要。
小心眼的木小白还暗戳戳怀疑皇祖父将小幼崽聚在宫里的真实目的,以前觉得是为了联络感情,现在他怀疑是为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对太子之位的可怕阴影。
这阴影有多可怕?
这么说吧,太子的办公室文华殿的门槛都要比帝皇武英殿的要矮上好几寸,尤其是门槛上方,都被匆匆来回的臣子们踢出小凹痕了。
从这点来说,木白也是真的很佩服老朱家的心大。他也读了不少史书,在别的大部分朝代,太子的成长对于帝皇而言是极其复杂的心绪。
一方面他们欣喜于血脉骨肉的成长,一方面随着孩子渐渐揽权,随着越来越多臣子将目光放到孩子身上,他们又难免心生被淘汰的危机感,有了危机,自然生出忌惮。
父子相残,血脉相噬,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但时间的轮辙刻到大明这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搞中、央、集、权、这种事,压根就不是人能干的。
鬼知道这意味着多大的工作量,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就有三十多个,六部督察院、藩王、土官、耆老,有权利给皇帝上书的人林林总总有大几百人,几百封的上书光看就要看上好一会,更别提还要一一写下批语和参考意见。
以上还是在国家还在正常运行状态,但众所周知,华夏大地从不缺少大灾小难以及各种意外,一旦发生这些小意外,就意味着一场猛烈的加班。
其实这些活原本是丞相的事,偏偏洪武帝废除了丞相一职,言明不许后世再复,这更是要了卿命。
洪武帝是多能肝的一个人,全球皇帝的勤政程度加起来他都能排前三,就这样到了后期不也尝试了各种分活之法,只不过那些基本都失败了,于是洪武帝就拿出了绝招没有丞相,就把儿子当丞相来用。
之前的受害者是朱标,现在是木白。
或许是儿子太好用,或许是发妻差点病故带来的刺激,肝帝洪武帝在其春秋鼎盛之际决定退休,过起了快乐的退休生活。
而他爹,当年那么大一个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爹,做了皇帝之后居然也开始想着偷懒了,木白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奉天殿的风水有点问题,或者是沾上了谁坐谁变懒的诅咒。
眼看着儿子的眼神越来越微妙,朱标轻咳一声,重新吸引了儿子的注意力后,使人拿出了一个红匣,他将小木盒推出,示意儿子打开看看。
气得连头发丝都炸开来的木白阴恻恻得看了眼老爹,接过老爹塞到手心里的匣子后毫不犹豫就将其打开,动作甚至还有些小粗暴,显然怒气未消。
但就在打开小盖子后的那一瞬间,他周身萦绕的怒气被浇灭了大半,青年有些讶异得眨了眨眼睛,捏起了里头被固定在锦缎之中的一根银针。
这是?似乎是意识到了其背后的含义,木白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这是工坊锻出的新针?
此前,民间一工匠献上一缝衣利器,可通过腿部踩踏的动作为缝针下落提供动力。
这一器械在缝纫上可以为使用者节省近八成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而且只要掌握了工作节奏,出来的针脚之缜密,绝不亚于一个技能良好的绣娘。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布、线足够,那么如今市场上的布制品、皮革成品的产量可以翻上八倍。同时,充裕的物产也势必会引得成品服装的价格下降,只要能维持住这样的产量,不用多久,大明市场上的服装就不再会是什么一年才能买上一次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