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39节
作者:方瑜      更新:2024-05-16 18:38      字数:5695
  李家得寸进尺,要借更多,若不是最后杨父发了火,说粮食没得借,让李家实在不行就把女儿领回去,再找个人家嫁了,要点粮食度过难关。
  女儿被休弃可是极为丢脸的事情,李家还是在意的,眼看着亲家说的是真话,到底没再僵持,最后也没借到粮食。
  幸好干旱不算太严重,持续两年就结束了,范围也不大,粮食还能从别的地方调过来,虽贵但也能撑下去,少有发生粮食被抢的事,否则杨家有粮食被饿狠了的人知道,不知道会生出多少事端。
  但因着这事,李氏却怀恨在心,对着大弟说了不少公婆坏话,而杨大弟心里认为他爹说的,要李家把女儿带走再嫁,也不借粮食,好似他养不起媳妇似的,太损他的脸面了,心里也有怨言。
  夫妻俩是都对两位老人不满了,之后一直都别扭着。
  “大弟如今还是那样?臭着脸吗?”杨稔回娘家,并不是总能看见她爹和大弟他们的,一般是杨母在家,只记得有一次碰见时,大弟对着爹的脸色臭臭的。
  “如今没有了,要一直这样,你爹早都忍不住要将他赶出去了。”孩他爹虽然看重大儿子,可当爹的威严他也看重,儿子要是一直对着亲爹爱答不理的,再看重都看不顺眼。
  “真决定了?”其实杨稔觉得分家也好,大弟妹真是一个很拎不清的人。
  原先娘家一直好好的,和和睦睦的,大弟虽总喜欢跟她比,可也不过就是在娘面前争个宠,姐弟情谊还是有的,可如今,她感觉不到多少了。
  但从前爹娘也说过要分出大弟一家,可都没后续了。
  杨母肯定道:“决定了,便是你二弟妹这一胎是个女孩,怕你爹都觉得要分家了。”
  “爹决定的?我还以为是娘你劝爹的呢。”她爹可是最疼大弟的,就算如今对大弟有些失望,也不至于就想分出去了吧。
  “我哪里劝得动这个,是你大弟妹那时跟李家说家里粮食的事情,你爹可是恼火得很,偏你大弟还脑子不清楚的跟着一起与你爹闹脾气,闹了好长一段时日,你爹可气了,那颗对大儿子好的心也冷下来了。”杨母解释道。
  大儿媳一直作妖,都是些很不对的事,她跟当家的压下,大儿子居然还怨怪起来了,谁能高兴,且这两个都还死不悔改。
  “娘,咱们家这些年也就添了一小块地,田地总共才三亩,分家要怎么分?”这一分,大弟怕是直接没了活路,何况大弟妹又是个偷家贼,分了家,当家做主后,怕是分得的东西不出两日就出现在李家了。
  “没什么好分的,给他批一块宅基地,我们两个老的帮着建一座房子,够他们一家子住就行了。”杨父杨母只会比女儿更知道自己大儿媳是个什么性子,他们觉着这就是没经历过真正的苦,日后每一分都要精打细算,还能向如今这样,算他们厉害。
  “那田地?”杨稔最关心这个,家里就三亩田地啊,其余都是租种,只够吃用。
  “田地不分,让他们自己去租种,租个几亩田地,不到十亩得的粮食就能够他们吃得饱饱的了,日后我们也将你二弟一家分出去,几个孩子成亲后在家里过几年,再教一教,就分出去单过。”田地就那几块,都不够几个儿子分的。
  “我跟你爹是这样打算的,日后几个儿子都分出去,我们两个老的自己过日子,几个儿子每年给一些孝敬,虽分家没分什么东西,可好歹养这么大,还给建好房子,咋样也得孝敬孝敬爹娘吧,等日后哪个儿子孝顺,再把田地分给他。”
  这是她跟孩他爹瞧着女儿婆家那样子,想出来的法子,女儿的公婆如今还康健着,说话就不大管用了,吃喝用度都不如以往。
  若是自家也是让大儿子养老,凭着如今大儿媳这样,他们两个老的就别想好过,怕是比不上陈家二老。
  二儿子还成,二儿媳也瞧着不错,可谁知日后如何,女儿那个大嫂,当初不也瞧着大大方方的,分家后却是那个样子。
  第59章 又有想法
  “这样倒是更好, 我公婆那样分家的话,便只能依靠大房,大房好便好, 大房不好也跟着不好, 爹娘这法子好,日后弟弟们即便是不孝顺,只要心里惦记那几亩田地,就得孝顺你们。”
  杨稔细想想, 觉着这样的分法谁也不好说什么, 算是较为公正的了。
  “而且这样,弟弟们想孝顺爹娘也不用顾忌, 想送什么就送, 我公婆跟大房住着,我们做肉送去, 次数多了觉得亏,便宜了大房,不送又过意不去,左右为难,后来想着大房得了六成家产,我们今年已经不常送了。”
  这是只让一家养老的弊端,自家跟二房都是孝顺的, 可这孝顺的是二老, 可不是大房, 大房便宜占多了,还拎不清作出一些不好的事,两家心里都不舒服。
  “就是看你公婆这样,我跟你爹才想了这个法子, 何况咱家田地少,就是想分也不够分的。”给几个儿子娶了媳妇,再带几年孩子,盖好新房,再分给他们一些口粮,已是极好的了。
  杨稔听得点头,爹娘这是已经给弟弟们铺好了路了,只要分家后租几亩田地好好耕种,再养上一两头猪和几只鸡,不到十亩田地,夫妻俩只要不偷懒就能忙活得过来,交了地租也能够一家子一年的口粮,日子也就能好好过下去。
  “好了,说了家里的事,你最近怎么样?好些天没回去了。”杨母亲自来跟女儿报喜讯,自然也是想过来关心一番女儿的日子。
  “我很好啊,只是我跟如松这些时日都在修整县城那座房子,才没回去。”她娘最疼她,是以房子的事情跟自己男人商量后,就告诉了她是买下的。
  除了他们夫妻俩,也只有她娘知道,连她爹,她都让她娘不告诉,她爹最疼的可不是她,万一告诉大弟了,大弟媳怕是会出什么幺蛾子,只有她娘是真的疼她。
  女儿说起县城买的房子,杨母脸上的笑意更深,“是要好好修整一番,你们日后是要住上好些年的。”
  “房子的事,你跟如松的嘴巴都要紧些,谁也别告诉了,当初也不该告诉娘的,万一那天嘴巴没把门,说出去了可难办。”杨母知道女儿是相信她,也怕瞒着她会伤她的心,可她不在意这个。
  杨稔老实点头,“知道的,除了您,我们谁也没告诉,娘您从小这么疼我,我在县城买了房子不告诉您,还骗您这怎么能行。”
  “你啊,还说如松心软重情,你也一样。”女婿之前打算将田地给他二哥种,还只要三成粮食的事,女儿跟她说过,说女婿太看重亲人,殊不知她自己也是。
  “那娘您这么疼我,我只要不是白眼狼就会对您很好啊,可我公婆最疼的又不是我男人,他二哥也没多偏疼他。”
  杨稔不服气,她可没有自家男人那样,出嫁后,她对自己爹娘不错,可对弟弟们就都是孝顺爹娘时顺带的,不过这样一想的话,她觉得自己这个当长姐的好似有些失职了。
  “好好好,你说的对,只是女婿要孝顺爹娘,要照顾他二哥,只要别过分,你就不要太计较,他一个大男人,觉得如今自家出息了,想孝顺爹娘,帮扶一下兄弟是人之常情,你也别管得太紧。”
  女婿是个不错的,对女儿很好,也很顾家,如今算是有些发达了,自然会有照顾亲人的想法。
  “如今小景还要念书,还要耗费好大一笔银钱,哪里就算出息了,没到能帮别人的地步,我还在为小景的日后精打细算呢。”
  杨稔从前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家瞧着那么富有,还发愁,还吝啬,如今自家稍稍发了一点点小财,就知道了,银钱都是有用处的,大方不得啊。
  “那你们还在县城买房子,租不就好了,几年下来也不过几两银钱。”还花几十两买一座房子,也就住这几年,日后小景出息了女儿一家就到府城去了,若是不成,也是回陈家村过日子,县城的房子日后就无用了。
  “自家的房子住着安心,何况这房子买了,日后也好卖,价钱也差不离,比租房子好。”
  租房束手束脚的,光是想想就不自在,自家有买房子的银钱,何必委屈自己,买房又不亏,如今天下安定,便是持续了两年多的天灾,都没有混乱,还是井然有序的,就能看出这安定的时日还有不少。
  “你总是有理的,我也不说教你了,你比我出息,只我再叮嘱你一下,不可再与旁人说买房这事,你公婆那得瞒得死死的,不然,我怕他们让如松帮扶另外两房。”
  “这个我倒是没想到,不过娘你放心就是,我们如今是不会再跟别人说的,惹来别人的红眼,得时时刻刻防备着,太累了。”
  自家在陈氏家族,属于普通地位,说出来惹人眼红,做出点什么事情可就得不偿失了,不是她畏首畏尾,虽说不招人妒是庸才,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家还要送儿子一路念下去的,得低调些,免得出什么岔子,小人也不可小瞧啊。
  给二弟妹贺了喜,送了贺礼,虽说她娘只让拿一块腊肉就行,可二弟妹进门好些年才有孕,一块腊肉有些少了。
  这之后,杨稔又恢复了平静的日子。
  即使如今庄稼眼看着能丰收,杨稔日常也都在储备粮食,只是除了院子里的蔬菜,外面没什么可以储备的。
  是以一整日下来,大半日都是闲着的,又没有绣活做,杨稔琢磨一下,就开始织布,自家的简陋的织布机,只能织出粗麻布,细麻布都有些难,至于棉布,是别想了的。
  织麻布,是因着家里的麻袋用得差不多了,索性如今事不多,便织一些,等过些时日,庄稼成熟,便要用到了,如今做好,免得那时急急忙忙。
  农家的麻袋,基本都是自己做的,不光是麻袋,能自己做的东西他们是决不去买的。
  市面上也有卖,价钱不贵,只是城里的人看不上,他们买多了东西,铺子会送,比如镇上和县城的人每年都要买粮食,每年就都有麻袋,积累下来,麻袋多的是。
  织布是一件有趣的事,至少在杨稔这里是这样,未分家前,她就喜欢领着织布的活,一坐就是大半日,婆婆不是刻薄的,不会盯着看,而自己织布的速度也不慢,常常隔一会就能歇息一下,有身孕时织布的话还会吃些零嘴,又晒不到太阳,比田地干活轻松多了。
  而自有孕那些时日,织布吃了零嘴,之后杨稔就习惯了织布累了就吃些东西。
  今日也是,织累了后,她洗了洗手,擦干净,拿上一块昨日做好的米糕慢悠悠的品尝着。
  米糕的味道,已经从开始的十分一般,到如今的香软可口了,与买的也差不了多少。
  自己做还节省,要知道一包米糕,就几块,要七文,这还是之前的价钱,如今粮食没完全降下来,只会更贵,因着干旱后,自家就没买过了,是以如今卖多少她不太清楚。
  一升(1.25斤)稻谷不过五六文,能做三四份了。
  等等!“既然糕点如此有利可图,不如我做米糕卖算了。”
  不想还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原来卖米糕能挣大半。
  一升稻谷舂米后磨粉做成米糕,便是卖三份,也有二十一文呢,而自家也就出了五文的粮食,还是自家的,不用买,不过还是算作成本,一升就能挣十六文,做十升就是一百六十文了,她也不贪心,每日能挣这么多她也就满足了,一月下来能挣个四五两呢。
  只要去街市租个摊子,每日五文,这样就也不是商户,还能挣银钱。
  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杨稔有些兴奋,又发现了一个挣银钱的好法子呢,决定搬到县城住,她心里不是不担忧的,不然也不至于纠着田地粮食之事了。
  田地继续种着,她每日去卖米糕,卖完顾着家里琐事,自家男人回村里干农活,这样下来,粮食够自家吃,多的就能拿一部分出来做米糕卖,一年能挣几十两呢,又能存上不少银钱了。
  于是等陈如松接了儿子回来,杨稔就迫不及待说了自己的想法。
  “做米糕卖?不错啊,媳妇你如今做得越来越好吃了,比外面卖的也不差,不只大米,玉米面也能做米糕卖,咱们就做这两样卖,不过如今粮食还未降下来,米糕咱们也要卖得贵些,不知是否好卖。”
  若是平时应当好卖,只是这会,今年庄稼都长得不错,过些日子庄稼收回来,粮价自然会降到干旱前的价钱,紧跟着所有吃食都会降一些,大家如今买东西怕是会较为克制。
  “那就先不着急卖,我也没说现在就卖呀,如今粮食还没收进来,还没彻底安心。”眼看着庄稼长成,她心里是盼望着一切顺利,不要出现什么差错,可心还是提起的。
  “行,不过咱们这会可以先做些准备,既然要做米糕卖,柴火是不能少的,要备足了,这会家里是绰绰有余的,只是到今年砍柴时,咱们要多储备不少了。”米糕蒸熟,可费柴火了。
  “还有材料,大米要磨成粉,玉米也是,日后咱家这驴,到了县城也日日有活做了。”陈如松稍作感叹,接着道:“还有蒸米糕要的模具,咱们自己做着吃是用饭碗,可卖的话,要做得好看些,咱们得想想用什么来装着蒸。”
  “还有一些时日呢,能慢慢想,等庄稼收回来,咱们就开始卖。”只要收回地里种着的庄稼,家里的粮食就多得很了,便是不做米糕卖,也是要卖出一些的,粮食放久了会生虫,便是不生虫,久了的粮食也不好吃。
  第60章 卖米糕
  将卖米糕的事情放在心上, 之后的日子,杨稔便都有事可做了。
  之前做米糕,是自己吃的, 只要味道不差, 外表什么样子不用在乎,可要卖的话,自然要有个卖相。
  是以每次做米糕,杨稔都斟酌再三, 小心调整米糕的外貌, 力求做出好看又好吃的米糕。
  大米和玉米这两样都会做一些,家里就这两样食材, 以后也卖只这两样, 自然是都要做好。
  至于蒸米糕的模具,陈如松找到了, 他在卖碗的摊子上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大碗,薄薄的,宽大的很,非常适合蒸米糕。
  怕这碗容易碎,陈如松一下子买了十个,留五个备用, 家里蒸笼只有一层, 这会也要多买几层。
  专门包米糕的油纸也买好了, 基本的的事情都已准备好,只等庄稼安稳的收进来,就立马开始磨粉做米糕。
  今年的庄稼,在众人的满心忐忑中, 收到了家中,这一刻,所有人提着的心才彻底落下。
  粮食收下后,还得晾晒,要彻底晒干后才好储存。
  “早上起来太早了,不若这样,我先送小景去县城,你在家里做米糕,等我回来你应当已经做好了,咱们将稻谷晒好就去县城卖米糕。”
  若是要赶上送小景去县城的这趟,不知道多早就得起来做米糕了,实在太累人,左右自家有驴车,多跑一趟就是,不必那么早。
  杨稔欣然同意,她也不想天还未亮就起床,多折腾人,还伤身。
  庄稼收完的当日,陈如松就磨好了粉。
  这磨盘当初是打算赚些银钱的,只是买来没多久,就开始干旱,大家哪里还舍得费银钱换松快,都是自己磨。
  收完庄稼后的第一日,杨稔照常起床,给儿子准备中午的午饭,再做好自家的早饭。
  一家人吃了早饭,陈如松架着驴车送儿子去私塾,杨稔开始做米糕。
  等陈如松驾车回来,米糕已经蒸熟,他将稻谷搬出一部分晒好,杨稔则给米糕切块放置好,将东西放上驴车,再帮忙晒粮食。
  玉米都是串成长长的一大串,杨稔拿出来,挂在整日都能晒到太阳的地方。
  稻谷则是用晒垫晒,早在收稻谷前,杨稔就将菜地收整了一番,如今院子空地不小,能晒。
  晒好之后,陈如松关上门,看着驴车上的东西,因着都是媳妇准备的,他没参与,于是问道:“东西都准备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