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作死之旅 第7节
作者:云长歌      更新:2024-05-14 00:51      字数:6020
  幸好有杨淑妃提醒,他就觉得有哪里不对,但是因为李承乾的事情他就没注意到这里,现在才发现。
  李恪口气弱弱的说道:“儿子知道的,只是……只是……之前不觉得如何,现在一闭眼就好像看到好多血。”
  杨淑妃没说话只是握着李恪的手,这个时候什么安慰都没用,只能让李恪自己走出来。
  之后的几天李恪特别痛苦,因为他要装出极力表现出不在意,但是实际上还是有点心里阴影的样子,这个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他不敢睡太好,只能每晚强迫自己晚睡,然后任由自己挂上浓重的黑眼圈,这才更有说服力。
  人前表演什么的李恪一点都不惧,但是不能好好睡觉……简直要命了。他这个样子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之前还有人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心太狠,现在却也觉得当时李恪要是不这样做的话,只怕是抓不到那些反贼的。
  尤其是长孙皇后,她自己知道哪怕表现的再怎么大公无私,当时她也是有私心的,所以这两天对待李恪就特别好,每天都要赏给他点什么东西,一般都是吃的玩的,倒并不是多贵重。
  每当这个时候李恪都会暗地里观察一下李承乾的反应,而每当这个时候李承乾也会十分应景的给他一个充满嘲讽的眼神。
  李恪当时就松了口气,看到李承乾的人设一如往常他就放心了,然后默默的将这位仁兄的大名加进精英怪的名单。
  只是李恪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思考着什么时候能够装的差不多了好恢复往常的生物钟,结果大概是用力太猛,他还吸引到了李世民的注意力!
  说实话这两天李世民很忙,是真的忙,历史上对于渭水之盟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是真正发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从李世民吓退颉利可汗到他们签订盟约这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
  这段时间就是李世民和他的智囊团在加紧时间商量盟约的条款,历史上很多人都觉得这一次的渭水之盟也算是另外一种丧权辱国,只是实际上……李世民这种人真的会吃亏?要不是觉得现在的大唐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他敢带兵直接打到突厥老家去!
  而自从那天从渭水之畔回来之后,李世民只是见了一下长孙皇后,剩下的人基本上连象征性的见见都没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忽然要见李恪,李恪当时就被吓了一跳。
  第一个反应就是……哪儿露馅了?
  是的,上一次的心理阴影还在,到了现在他都不明白李世民和李承乾到底是怎么知道他不是原主的,毕竟当时他周围连伺候的人都没有察觉到啊。
  李世民要见李恪顺便还见了见杨淑妃,哦,他是直接到凝云阁来看的,这实在是让杨淑妃都觉得意外。
  李恪和李愔跟在杨淑妃身边给李世民行礼,李世民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在看到李恪的时候却赞赏的说道:“三郎做的很好。”
  李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腼腆的笑了笑,李世民转头就对杨淑妃说道:“三郎自从那件事之后怎么变的如此安静腼腆了?”
  李恪顿时出了一身的冷汗。
  第16章
  李恪不知道李世民是纯粹感慨一下还是真的觉得有哪里不对,反正他的危机意识是冒头了,只是这句话李恪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解释。
  好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杨淑妃在听了李世民所说之后立刻叹了口气:“那次事情实在是太危险三郎也被吓到了,不过本来已经好多了,结果前两天他亲手将……这两天就又有点蔫。”
  李世民是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他一回宫,宫里的大事小情就都如实上报了,当时李世民也对两个儿子的决断力十分欣赏,只是当时李世民也有些疑惑——想当年饶是他第一次见血的时候也会手抖,而如今听下面的回报他这个三儿子似乎一点适应不良也没有。
  当然也没有哪家爹会觉得儿子哪里不妥就想到被掉包的,他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是不是心性有点凉薄?现在看起来大概是当时太紧张所以李恪没心思细想,等冷静下来了才知道害怕。
  李恪默默的心里给杨淑妃点了三十二个赞,然后就装出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看着李世民,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说道:“好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李家的郎君可不能如此畏缩不前。”
  李恪点了点头想了想还是问道:“阿爹,我听他们说咱们要跟突厥和谈了对不对?”
  李世民听了之后点点头,脸上的笑容淡了一些,倒不是对李恪有什么意见,而是对于一个刚登基正要一展雄图的皇帝来说,这次的事件实在是太打脸了,李世民也是忍着恶心决定签订盟约的,哪怕这份盟约李唐根本不吃亏。
  李恪犹豫了一下问道:“那……我们能把被突厥掳走的人要回来吗?”
  李世民听了之后瞬间反应了过来,他伸手捏了捏儿子的脸说道:“你有心了。”
  李恪微微笑了笑,历史上李世民的确是这么做过,现在他提前说出来,虽然不一定能够给自己加分,到底也能在李世民心里留下仁义的印象。李世民喜欢什么样的从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个人身上就能看出点苗头。
  如果能够融合李承乾的悍勇,李泰的文雅,李治的善良,那么百分之九十会对李世民的胃口。李恪不求能够拿到什么好处,只求李世民别找他麻烦就行了,只要能够得到李世民的喜欢,哪怕他将来做点什么出格的事情也比较容易被原谅——比如说身为皇子却总想往外跑,而且一跑就不着家这种事。
  是的,李恪压根就没想留在这里跟李承乾他们死磕,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毕竟他是要走遍河山大川寻找系统的人。
  李恪本来以为李世民就是过来慰问一下,顺便赏赐他点东西,恩,因为他的当机立断,李世民赏赐了他不少好东西,在送完之后还安慰道:“阿爹不会让你做太长时间的郡王的。”
  这意思就是要给他升职呗,李恪倒是无所谓,那么多功臣还没赏呢,太子还没立呢,轮到他不定什么时候了。
  然而李恪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留宿了!不过想想也是,危机已过,他自然也就有心情抱小老婆了,虽然李世民心里最重要的是长孙皇后,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左拥右抱。
  李恪一看到李世民有留下来的意思,直接拐着李愔就走了——必要的时候不能给父母当电灯泡。
  第二天李恪再见到杨淑妃的时候就发现她桃花满面,眼眸含水看上去气色好的不行,想来昨晚她和李世民过的应该很和谐。李恪原本想要调侃一下的,不过一想到自己现在的人设应该还不知道这些男女之事,就只能闭嘴不说话了。
  八月乙酉,李世民又至渭水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其实从盟约的各种条款来看,虽然兴师动众来突袭的是突厥,但是处于弱势的也是突厥,只不过新的盟约将突厥纳贡的数目降低了一点,大唐是宗主国这个地位是没有任何更改的。
  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这算是“赔款”,只不过跟李恪知道的一样,李世民并没有手下这些羊马,而是选择让颉利可汗归还之前掠走的大唐子民。
  李世民在民间的声望一时无两,用句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他的选择让大唐人知道大唐就是自己的保障,自己的身后有国家在保护你。
  李世民是个很爱惜羽毛的人,他很在意自己的名声,所以在听到从上到下都在交口称赞他的时候,李世民是很高兴的,他一高兴就直接送给了李恪一匹好马和一副弓箭!
  李恪在收到这个礼物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有点茫然的,他从来都不走暴力路线啊,而且他现在每天都被杨淑妃看着读书,给他这玩意也没用啊。
  结果很快李世民送给他的东西就派上用场了,八月丁未,李世民下诏让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所有人都对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感到茫然,不知道这位圣人又怎么了。
  李世民非常直接的表示:“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简单来讲就是,突厥那么凶残,你们不好好学习弓马,将来跟突厥打仗你们要怎么办?
  众人瞬间恍然,虽然说这次的事情大唐严格来说没损失什么,但是李世民肯定是咽不下这口气,他现在就是在积蓄力量等着将来好去揍突厥,当然他并没有表现的那么好战,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殷殷期望。
  而在这个期望之中,八岁的李承乾和七岁的李恪……就被加塞进去了。
  李恪在知道的时候整个人都颇为无语:历史上习骑射压根就他们两个什么事儿,李世民这是抽了什么风了?
  第17章
  李世民要将领们练习弓马的理由很充足,大家也被感动的不行,于是一个个的都很认真,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百忙之中他居然还会亲自下场去教!
  这就让很多人有意见了,被教导诸位将领都很兴奋紧张,能够跟圣人近距离接触哎,如果能够表现的好,妥妥的前途有望!
  可是朝臣们不干了,他们开始轮番上来劝阻李世民:圣人啊,您让他们修习骑射是没问题的,但是您不能亲自下场啊,那些人在您身边弯弓搭箭,这要是有个好歹怎么办?
  当然朝臣们都是上奏疏劝阻的,那些奏疏一个比一个言辞恳切,只可惜李世民并没有理会,每天继续走既定的行程,当然说是李世民去教导那些将领,实际上更多的是去检测,真要说教导的话,也就他的两个儿子受到他的亲自交到最多了。
  是的,李承乾和李恪两个人虽然满身都是戏,然而生理问题是克服不了的,他们两个现在拿着的是配合他们身形改小的弓箭,饶是这样想要拉至满月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只不过两个人自打头一天在显德殿庭碰面时就已经开始较劲了,谁也不服谁,谁都不肯服输,你能拉至满月我也能!
  李恪知道在这些方面较劲的话,不会让李世民不开心,反而他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良性互动。
  所以李承乾和李恪两个人真是比着赛的刻苦,他们两个现在还在练习拉弓,每天练习完了李恪回去的时候都觉得胳膊好像不是自己的了。
  杨淑妃看着他这样直叹气:“你这是要做什么?现在也不是以前上马打天下的时候,你……”
  李恪却摆了摆手说道:“阿爹喜欢,而且突厥野心不死,会不会打仗这件事儿谁也说不好,更何况……李承乾那么努力,我怎么能落后?”
  杨淑妃瞬间没再说什么了,李恪纯粹是因为不想被李承乾比下去,但是到了杨淑妃那里则被歪曲承了李恪也是在争宠,的确,在皇帝身边从后妃到皇子到大臣有几个不想被皇帝宠爱呢?
  李恪也没有去解释,不管杨淑妃怎么脑补不会阻止他就行了,毕竟他现在还要依靠着杨淑妃过活呢。只不过他胳膊酸疼成这样每天还要坚持练字,这痛苦简直说不出口。
  不过一想到李承乾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他就很开心了,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大概就是李恪如今的情况。
  你给我找不痛快,我怎么也不能让你痛快了。李恪回来之后就一头扎进了书房,而这个时候李愔摇摇晃晃的跑过来扯着李恪的袖子可怜兮兮的说道:“三兄,玩。”
  李恪弯腰摸了摸李愔的头说道:“六郎乖,等三兄做完功课就跟你玩。”
  李愔顿时不乐意了,扑过来抱着李恪的腰委委屈屈的说道:“三兄骗人。”
  其实也不怪李愔,李愔每次来找李恪,李恪给他的都是这个说辞,然而等李恪忙完了之后李愔都已经睡着了。
  李恪看着李愔颇有些无奈,他对李愔这个人其实不怎么感冒,不过那时长大后的李愔,现在这个小包子还是挺可爱的,可他真的是有自己的计划的。
  其实按照李恪的知识存储量来说,他现在没必要这么废寝忘食的学习,可他现在必须做出这个样子,第一个是要给李世民和杨淑妃留下一个他很刻苦用功的形象,第二就是万一什么时候他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知识存储也能有一个解释。
  其实对于这样时长的学习李恪本身也是很痛苦的,然而痛苦也要装下去!就当是做复习了吧,更何况他要一点点的来适应这个还很弱的少年的身体。
  李愔抱着李恪的腰不放成了真·腰部挂件,李恪无奈只能把弟弟抱到怀里说道:“六郎乖,三兄真的没时间,唔,要不三兄给你讲故事听吧!”
  李愔想要李恪跟他出去玩蹴鞠!上了半天体育课的李恪哪里还有那个体力啊,李愔跟他撒娇耍赖了半天,最后李恪脸一板:“听话!”
  李愔顿时被镇住了,然后李恪满意的笑了笑,抽出一本书开始读:“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他给李愔读《史记》!李愔还太小,虽然已经被教导着认了一些字,但是这么高深的东西他还没接触到,听着听着就觉得无聊了,他一无聊就不老实,李恪干脆放下书本开始……翻译。
  是的,他也不知道给李愔讲什么故事好,只好将《史记》上的一些故事讲出来逗李愔开心,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吐槽,结果没想到李愔对这个还挺感兴趣。当然啦,他也知道很多别的故事,但是他心里有条线,什么样的故事能说什么样的故事不能说,
  李恪胡诌的开心,李愔听的开心,不仅他们两个开心,杨淑妃也很开心,她现在就这么一个儿子了,在她心里将来李恪是要登上帝位的,如果李恪跟李愔关系好,那么将来李愔也会大有前途。
  有了李愔牵扯他的经历,李恪这一天真是满满当当的,每天早上起床先去给李渊请安,然后给帝后请安,然后上午练习骑射,下午会去李渊那里,快到傍晚的时候才会回到凝云阁读书练习书法,现在又多了个李愔,李恪只觉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不够用!
  是的,李恪最近一直往李渊哪里跑,自从李渊退位之后,这位就跟一个过气明星一样,再没有什么人关注,李恪却时不时的抽出时间去看他。
  而李渊这段日子也仿佛苍老了十多岁一样,原本很精神的一个老头,变的愈发的干瘪。之前李恪和李渊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渐渐的李渊和李恪倒更像是普通人家的祖孙,李渊每天都会给李恪留下他喜欢吃的小点心,而李恪也会陪在李渊身边读书。
  最近李恪更是将李愔也带了过去,李愔还是个小包子,有了他李渊所住的寝殿之中到底多了些人气。
  而李世民在知道之后沉默半晌,就将李恪喊了过来轻描淡写的问道:“你最近经常去看你阿翁?他怎么样?”
  第18章
  李恪愣了一下才说道:“阿翁最近精神还好,就是睡得有点少,饭也用的少了。”
  李世民微微叹了口气转而问道:“怎么会想起去看你阿翁的?”
  说实话李世民最近都很少去看李渊了,当然表面上的借口自然是忙,而实际上他心里很清楚,李渊是恨着他的,所以他和李渊之间也就剩下了那点表面功夫。
  李恪认真的看着李世民说道:“近来阿爹忙于国事分身乏术,儿子自当替父尽孝,更何况……阿翁眼界非凡,近日以来儿子也受益匪浅。”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最近他一直担心会有人借机生事说他不够孝顺,只是他再孝顺在李渊那里只怕也比不上死去的李建成,对于李渊的偏心李世民心里也不是没有怨气的,然而那是他的父亲,他还能怎么样?
  如今李恪这样也算是间接替他解了围,李恪毕竟年纪还小,他这样做只能说明是父母教得好,李世民难得有耐心的问道:“哦?那你学到了很多?听说你最近还给六郎讲课?”
  李恪就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逃不过李世民的眼睛,只好故意故意叹了口气:“六郎太调皮啦,他都不好好读书的。”
  李世民哈哈一笑,而这个时候李承乾来了,哦,不仅仅是他李泰也跟着来了,李恪一看到李承乾就牙疼,再看看李泰他就胃疼,这两个人他都不喜欢,却还是要表演出兄友弟恭的样子。
  当然同样的李承乾也很讨厌李恪,不仅仅是讨厌,他是用生命在恨着李恪,所以两个人在互相问好的时候笑意都没有到达眼底。
  这一次李世民没有发现,他就算再怎么天纵英才也想不到两个小家伙各怀鬼胎,他问了一下李承乾和李泰的学习进度之后,就趁机教育他们要孝顺,要他们向李恪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