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节
作者:
藕花 更新:2024-05-17 02:10 字数:2605
就算认识了,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还有那些奶奶太太们是那么好相与的吗?简直天真!
不过这样也好,多碰碰钉子,等到回来就能老实嫁人了。否则一直有颗不安分的心,便是强压着嫁了人,也容易出事。
所以听得那边情形不好,宁四娘反倒安心。留夏明启吃了个饭,次日便打点了礼物,送他归家。
不过等他走后,为了宁怀璧可能上京之事,家里倒是也要开始做些准备了。
尤其宁芳,她如今算是名副其实的小管家婆,若到时跟着宁怀璧上京,手上的生意倒是要好生安置一番的。
宁四娘想想,让宁芳还得留下几个心腹之人,否则她一时之间也找不出合适的人手交接。
夏珍珍听着吓一跳,“娘,您不跟我们去?”
宁四娘真是拿这个儿媳妇没办法,无奈笑道,“你怎么又糊涂了?若是离家为官,按惯例,父母孩子都不能全家带着赴任的。若二郎果然要上京,你便带芳儿萍儿和安哥儿三个去。茵儿芸儿还有顺哥儿留下,倒也无碍了。”
夏珍珍这才想起,上回听顾家太太说过,为防着官员犯事举家潜逃,所以官场上是有这样的规矩。象她家老爷自出仕之后,二十多年一直聚少离多。也就是如今回家守孝了,才算是一家团圆。
夏珍珍这么一听,顿时不乐意了,“那还是不要升官的好,就在那儿当个县太爷,他回来也容易,咱们去瞧他也方便。”
宁四娘失笑,“上命难违。真派下来了,哪由得臣子任性?快别说这些气话了,正经把家务梳理好才是。否则,难道你放心让二郎一人孤身在外?我还不老,用不着你们侍奉。”
看夏珍珍还想拒绝,宁四娘摆手道,“你听我的。官场当中,若看二郎身边没有女眷,难保旁人会送些妾室通房。到时不收得罪人,收了又怕人家别有用心,倒是你跟去安稳。再说还不知你们大哥会求到哪处为官,若地方不好,你大嫂子必是要回来的。就别担心我在家里没伴儿了,还有这么多亲戚呢。”
听了这话,夏珍珍不好再倔了。只心中对这个通情达理的婆婆,更生好感。
“既如此,便让芳儿留下吧。她到底年纪大些,也能分担些家务。”
宁四娘却不愿意,“芳儿年纪也快到了,若二郎真个能入京城为官,倒是可以替她在京城择门好亲。有你俩盯着,我是放心的。”
谁知夏珍珍却不肯了。
第239章议亲
夏珍珍不同意长女上京,是舍不得她远嫁。
“娘也说了,京城高门自来难嫁。芳儿又是家里娇养惯了的,我可不想让她嫁得那么远,没个照应。倒不如就在金陵附近择个好人家便是。我不一图人有钱,二不图人有功名,只要人好,能跟芳儿说得来,又肯疼她便罢。”
宁四娘没想到,夏珍珍竟然对长女的婚事,要求这般低。
“那二郎能同意么?”
听婆婆这么问,夏珍珍倒是笑了,掩袖悄声道,“这也是他爹的意思。说宁可让女儿嫁个通情达理的才子,也不让她嫁个一心功名的士子。否则就跟他似的,太累!横竖咱们芳儿能干,家计是不愁的。到时多送些陪嫁,也不指望那点子俸禄过活。”
饶是宁四娘素来稳重,也呆了一呆。回过味来,简直忍俊不禁。
这两口子,真是把个女儿宠得无法无天。不过反过来一想,这样也挺好。宁芳是长女,弟妹们又小,就算嫁了,将来还真的要靠这个长姐多多照应。
若把她嫁个上进青年,日后难免要跟着夫婿东奔西跑,或是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基本没空照应娘家。
倒不如在金陵附近找个不用承担家族责任的幼子,一来离得近,有娘家撑腰。二来还有外祖家那些舅舅表哥们照应,只要日子好过了,就是女婿一辈子当不了官,做一对才子佳人,快意人生,又有什么不好?
如此一想,宁四娘倒也释然。还很欢喜的把未来的孙女婿人选,从上进有为的官宦青年,改成才华风趣的书香子弟。
而夏珍珍更是贴心的拍了一小记马屁,“娘的眼光肯定比我们好,就劳您替芳儿操了这份心吧。您若说好,我们必是同意的。顶多,让相公相看一眼便罢。”
宁四娘听得心里舒坦,反倒想快些在儿子调职的事情定下来之前,替孙女找个孙女婿了。到时也让这两口子看看,若觉得好就可以先定亲,然后安心给大孙女备嫁就是。
于是,宁芳还在操心她爹要是上了京城该怎么办,便被祖母频繁带着出席一些社交活动了。
什么张家的寿宴,李家的婚宴,虽然这些场合宁芳也不是没去过,但因为年纪小,多是呆在后宅,跟那些未婚小姐们在一起说笑便罢。
可如今虽也是跟那些未婚小姐们一处,但宁四娘却时不时要把她带在身边,给一些交好的奶奶太太们请个安。
有时还指着她自己做的针线,跟那些奶奶太太们闲话几句。不会刻意夸赞孙女如何出色,但总也要说她几句勤勉努力。
要说宁芳还想不通这是为什么,那就真是白在金陵住了这些年了。
她不好跟祖母说什么,回头跑去磨夏珍珍,“娘,我可不想那么早嫁人。象鸾姐儿那样,成天小心翼翼的过日子,我看着都累得慌!”
鸾姐儿,就是夏二太太嫁到齐家来的那个孙女。按辈份,她也是宁芳的大侄女。
三年前,虚岁才满十五岁的夏鸾儿,在宁家接受了宁四娘小半年的培训后,嫁给了齐瑞华。
婚事办得挺热闹的,夏家陪嫁也异常丰厚,整整六十四抬,扎扎实实花了三千两银子,还有一千两银子压箱底。加上新娘子人又漂亮,在那个新年很是被人议论了一番。
但热闹过后,总归平静。
夏鸾儿的日子不能说苦,齐家太太也不是刁难人的刻薄婆婆,但齐瑞华是被指着顶门立户的儿子,所以注定这个儿媳就得过得辛苦。
亏得宁四娘教了她半年的规矩礼仪,才不至于到婆家露怯。可真正要融入书香世家的婆家生活,夏鸾儿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小媳妇进门三年,能到宁家来走动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虽嘴上总说好,却又总是忍不住红了眼圈。
瞧她那每日里提心吊胆,几乎是踮着脚尖过日子的模样,连小姑子齐瑞萱见了都觉不忍,私下曾让宁芳劝劝她,有些事不必太在意。
可宁芳又怎么能劝?
象宁四娘说的,宁肯当新媳妇的时候多辛苦一些,总好过往后辛苦。再说家里的鸡毛蒜皮,说起来件件都小,但认真理论起来,件件都是大事。不一开始就学着怎么料理好了,往后可怎么办?
所以这样的话,宁芳从未出口,只是三不五时的提醒着夏珍珍,给夏鸾儿送点东西过去。
也不是什么贵物,就是些家常的果子点心,或园子里新开的花,或弟妹们新学的大字。不为了炫耀,主要是让夏鸾儿知道,家里有人惦记着她,她不是孤零零一个人。
直到今年,夏鸾儿才算渐渐适应。
及至六月宁芳过生日时,她还特意送了一套群芳祝寿的贴绣荷包来。
荷包共有四个,个个只巴掌大小,却分别绞了各色的绫罗绸缎,拼出灵芝水仙竹桃月季四色花,再一一锁边绣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