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作者:
乌合之宴 更新:2024-05-18 23:59 字数:4858
沈老太爷虽是文人,却性格刚烈,若不然就不会教出沈晰和几个性格也不算温软的兄弟,他们的温润如玉都是做给外人瞧的。
沈晰和敢给皇帝甩脸子,当朝辞官;沈晰酩抱着酒坛子两眼一闭,凡尘俗世与他无关;沈晰遥心里还有个行侠仗义闯荡江湖的梦,不然不会时不时就两手空空,什么都不带的去游学。
沈家有疼媳妇的传统,沈老太爷敢跟着孙子炸毛,却不敢对着沈老夫人说重话,所以这质问就又变成了试探。
“听说阿宛有了心上人?”沈老太爷搓搓手,小心翼翼的问道。
沈老夫人正喝了药,就算拿了蜜饯去压这股子苦味也难免烦躁“我怎么不知道?即便是有,也不能让她这么早就离了我的身去嫁人,嫁给宋允还好,就在咱们眼皮子底下,若是嫁去别人家,万一受了什么苦咱们都不知道。”
她又拿了颗蜜饯塞进嘴里“阿宛性子那么乖,受了委屈又不会说,生怕给咱们惹了麻烦。若是有的话咱们问问阿宛,先端详端详,省得到时候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她婆婆小姑小叔都是什么秉性。”
沈老夫人复又疑惑“谁同你说阿宛有意中人的?”
“且行接了阿宛回来,他今日去试探我,他可是我一手带大的,我能不知道他的脾气?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主儿。我恐怕阿宛看上了那个高稔。”
沈老太爷将话原原本本的说了。
“高稔?怕是不见得,若是有意,早早就有意了,他们定亲这么多年,你哪里见得阿宛对他另眼相待了?我觉得事情不简单。就算阿宛看上了高稔,也不能嫁,就冲着温氏那个古怪刁钻的性子,就不是个好婆婆。”
沈老太爷是个男人,到底在这些事上不怎么敏感,不如沈老夫人来得通透。
“那恐怕是阿骊出事后遇见的人,你若是有空,试探她一番,我一个男人,终归是不大方便。”阿骊是木宛童的母亲,闺名沈涣骊。
沈老夫人听了沈老太爷的话,免不了担忧的点头应着“我总担心她年纪小,遇人不淑。宋允是咱们看着长大的,若是他,我还放心。”
二人又商议了叫江氏去探探木宛童的口风,好让他们心里有底。
木宛童丝毫不知道自己的婚事已经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 ,沈家三个兄弟是不服管教的,他们不想娶妻,总不能按着头让他们娶,就看沈晰和,怕是铁了心想当一辈子鳏夫。
刘嬷嬷早上去给睡得迷迷糊糊的木宛童穿衣洗漱,自然瞧见木宛童身上那些红印子,忙的褪了她的袖子,见腕子上的一点朱砂还在,方才松一口气。
木宛童被刘嬷嬷这样虎视眈眈的目光看得不怎么好意思,拉了拉衣裳,将身上的痕迹遮住。
“姑娘,就算……就算两情相悦,也总是要矜持的!”刘嬷嬷忍不住提点,况且她不怎么看好夏侯召。
比木宛童年纪大了那么多,足足六岁,还性子阴鸷,单就一张脸哄得姑娘开心。
木宛童听了刘嬷嬷的话忍不住点头,昨晚就是她实在神志不清,才这样胡闹,今后都不喝酒了,不喝了……
刘嬷嬷向外头要了水来给木宛童擦身上,见她身上青青紫紫的一块一块儿,还带着指印,又忍不住心疼,去拿了药来给她擦,更加埋怨夏侯召不知检点,勾引他们姑娘了。
宋允捧了琴谱来给木宛童送来,原本他是什外男,怎么说都不方便进内宅,也不合适来给姑娘家送书,但架不住江氏等人的安排,想要宋允在木宛童面前多露露脸,指不定就成了。
说起来,宋允生的不错,颜正条顺,乌发红唇,明眸皓齿,眼波流转间顾盼生辉,有些男生女相,却不显得轻浮,是个端正的人。
为人低调又刻苦勤奋,热忱又单纯,在陵阳小有才名,怨不得连沈老太爷都满意他,只是有些过于单纯没有心机了。
他不懂得沈家的暗示,只以为自己单纯是来送个琴谱,心里还想着方才看到一半的乐府诗集,就连木宛童这样的美人在前,也让他不为所动。
木宛童也不晓得沈家长辈的心意,自然是接了琴谱,客气的将宋允送走,看得刘嬷嬷干着急。
她年纪大,可是什么都懂!沈家最是知礼,怎么会无缘无故就放外男进来见姑娘,恐怕还是撮合!
第五十六章
“姑娘, 您去送送公子, 好歹大老远来一趟。”刘嬷嬷挤眉弄眼的示意木宛童, 多与宋允相处相处。
姑娘之所以喜欢那夏侯召, 许就是见过的男子太少, 若是多见几个,恐怕就会移情别恋,宋公子一表人才, 又是老太爷一手教养出来的,姑娘相处久了定然能喜欢上。
不待木宛童反应, 宋允便急忙拒绝“不必劳烦了,在下要回去温书。”若是跟这个娇滴滴的小姐一起走,怕是走不快, 耽误了温书可如何是好?
木宛童见他真诚,也不强求,只是又道谢一遍,将他送出门后便回来了。
刘嬷嬷看着宋允远去的背影免不得犯愁,这公子看着芝兰玉树, 极温柔的一个人,实际上不开窍啊!还指望他能赢得姑娘芳心呢, 现在看, 得,还是指望别人罢!
刘嬷嬷之所以不满意夏侯召,一来是因为夏侯召风评不好,二来他是个武夫, 将命挂在裤腰带上,指不定哪天就一命呜呼了,到时候留下他们家姑娘一个人孤零零的,如花似玉的人儿,多冤屈?但她未曾想过木宛童认定了的,就是铁了心都不会变。
顺帝学着成帝,一连十二道诏书征召夏侯召回邺城认罪伏诛,自然十二个使臣的脑袋也就都交代在樊门关了,顺帝即便想要下第十三道诏书,邺城中也没有人敢领命来招惹夏侯召,省的将自己的命再搭上。
樊门关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已经固若金汤,北越原本因为夏侯召不在,不在而跃跃欲试,现在也已经收敛。
顺帝面色蜡黄,眼下青黑的端坐在朝堂上,一看就是纵欲过度之相。
自他登基之后,广纳后宫,原本空闲的宫宇都被塞的满满当当,后宫一片莺歌燕语,当然这女人多了,纷争就多,皇后也就是原本三皇子的王妃,性格懦弱,压根儿压不住这些女人,所以就格外混乱。
“众卿以为夏侯召之患该如何解决?”顺帝懒散的靠在龙椅上,问着下头忐忑的大臣。
众人生怕皇帝点到自己头上,恨不得变成鸵鸟,将头狠狠的低下,朝上一片沉默。
该怎么解决夏侯召?谁有能耐能解决的了他?老皇帝在的时候都没法子,顺帝还不如老皇帝呢,能解决什么?还是老老实实在邺城缩着,当他的皇帝!
顺帝见他们都成了缩头乌龟,恨恨的拍了龙椅的扶手大声叱责“朕养了你们这一群废物是做什么的?就摆着好看的连区区夏侯召一黄口小儿都搞不定,你们当什么官!”
众臣依旧没有人开口,顺帝怒上心头,随手指了下首的兵部尚书“你!出来!”
兵部尚书顶着众人幸灾乐祸的眼神缓缓出列,跪地恭敬跪拜“臣在。”
“你,领二十万人马,去将夏侯召剿了!”
兵部尚书大惊失色,脸上血色尽失,二十万人马?夏侯召可是有百万大军!况且他虽统领兵部,却不是武将,哪里会打仗?
当即哆哆嗦嗦的叩头“陛下,老臣年事已高,又不是武将,恐怕难以胜任,还请陛下明鉴三思……”
顺帝甩袖“三思?朕五思都已经思过了!不用多说,你明日就启程!”
说罢便转身退朝,留下朝上瑟瑟发抖的兵部尚书。他就不信了,打仗这么简单的事儿,是个人都能做,无非就是用人命填窟窿,他南齐有那么多的人,这么可能打不下一个樊门关!
可怜那兵部尚书已经四五十岁,该在家中含饴弄孙的年纪,要披甲上阵。他活了这么大把年纪,就连马是怎么骑的都不大明白,何谈作战。
此番前去,恐怕就是送命的。兵部尚书在临走前就已经叮嘱好了后事,生怕自己一去不复返。
但皇命终究不可违,到底还是启程了。
军队出征那天,长长的队伍绕着邺城走了一圈,没有欢呼送行之声,皆是一片撕心裂肺的哭泣。军队之中有他们的丈夫、父亲、兄弟、儿子,这一次出征明显就是去送命的。
军中也是一派落寞低沉,就算是最为乐观的人,现在也笑不出来,命都要没了,还怎么笑?
军队缓慢的行进到一半,在黎州的山上安营扎寨。
是夜,天空飘起了小雨,细细的如同牛毛挥洒,淋在身上却如无物。原本就黑沉沉的天显得格外阴冷沉闷,火堆噼啪作响,将士们围绕着火堆取暖,却没有一个人说话。
兵部尚书神色郁郁,不见一点儿振奋的模样,底下士兵见主帅如此,也愈发觉得惆怅。消极的情绪愈演愈烈,传遍了整个军营,粘稠的像是化不开的雾。
“将军!樊门关……樊门关……”先行探路的骑兵回来禀报,上气不接下气,脸色煞白。
“怎么?你倒是说话啊!”兵部尚书扔了手里的树枝,拍了拍软甲上的泥土,焦急问道。
“樊门关已经将南齐的旗帜都砍了!换成了黑底金边的!”禀报的士兵说着说着,忽然就流下泪来。
南齐的旗帜是水蓝色的,清新亮丽,打老远就惹人眼目。
若是夏侯召未曾将南齐的旗帜换下,说明他还承认自己是南齐的臣子,一切还有回旋的余地,而现在……
兵部尚书忍不住后退几步,他看着周围将士们殷切的目光,心中愤然慷慨,又满是悲戚。
他伸手拔了自己腰间的剑,引颈自刎,血四处飞溅,滚烫的洒在周围人脸上。
所有人都惊呆了,待回过神,只见地上躺着的兵部尚书双目圆睁,脖颈上流出的血在身下汇成了一个小泊,雨淅淅沥沥的大了些,打在兵部尚书狰狞的面目上。
明知道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他们又何苦要去争一争,兵部尚书心中已经满是绝望,这才引颈自刎,只希望自己一死了之,不要拖累无辜的家人。
夏侯召亲眼看着火舌舔舐着那水蓝色的布料,气焰逐渐高涨,就连愈来愈大的雨都没法将这嚣张的火焰扑灭。
自此,樊门关彻底脱离出南齐,自成一派。
周围蠢蠢欲动,已经有不少知府试探着想要归顺夏侯召,却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陵阳是最为贴近樊门关的一座城池,自然也是最快得到夏侯召自立为王消息的一个。知府陈琳左右摇摆不定,干脆去了沈家探听口风,请沈老太爷拿个主意。
沈家在陵阳极有威望,比较起他这个陵阳知府来还要得民心,若沈家提出意见,百姓必定不会反对,反倒要赞同。
沈老太爷自然清楚陵阳知府打的什么主意,只是却不肯相见,只派了沈晰遥去应对。
陈琳得知沈老太爷将沈家三公子派来对付自己,免不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沈三公子那张嘴能黑白颠倒,把死的说成活的,活的说成死的,指不定就将他糊弄了,不得不防。
“知府大人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贵干?”沈晰遥笑意盈盈的冲着陈琳行了一礼,露出半口白森森的牙齿,只是这笑意里含了三分耐人寻味的意思。
陈琳不敢受沈晰遥的礼,也不敢同沈晰遥绕弯子,生怕将自己绕进去,干脆单刀直入讲明来因
“夏侯召在樊门关自立为王,声势浩浩,大有势不可当之态,周围城池的皆有意归顺,陈某愚钝,不知该如何行动,特此前来与沈老太爷商议,还望指点迷津。”陈琳言简意赅,将事情表明。
沈晰遥点头轻笑,却不接话“知府大实在客气,我们沈家不过是一介教书的,哪里能决断这样的大事?还请回罢,今日就当知府未曾来过。”
陈琳难得听沈晰遥不绕弯子,明明白白的说出让他请回这样的话,免不得一时面子上挂不住,口中嗫嚅了半刻,最后迟疑的问了一句
“沈家当真是……”
沈晰遥模棱两可的点头,抬手请陈琳离开。
陈琳出了沈家的大门,忽的一摸脑门。
沈家说的是无法决断这样的大事,可没说不同意啊!
复又摸了摸下巴上的小胡子,但是这沈三公子的话也太过模棱两可,万一是他曲解了可怎么办?不过转念一想,若是沈三公子能说的明白透彻,恐怕就不是沈晰遥了。
沈三公子只说沈家无法决断此事 ,让他自己做主,这句话已经将沈家责任甩的一干二净,既没阻拦,又没同意,将来若是夏侯召失势被问罪,也怪罪不到沈家头上。
沈晰遥送走了知府陈琳,转身去书房同沈老太爷禀报。
沈家没什么位极人臣的想法,也不想要滔天的权势,只是南齐皇室无道,百姓哀声哉道,所以不可避免的要被人推翻,但观夏侯召有一统天下能力,却也缺少仁德之心,并非良主。
沈家不过想要教书育人,多多培养人才,能为百姓出一份力罢了。
兵部尚书带来的二十万军队群龙无首,不少人趁着夜色偷偷逃窜,返回邺城,不想前往樊门关送命。
又有不少人鼓动着干脆学夏侯召圈地为王,只是并无多少人响应。
最后倒是有人建议,不若前去投奔夏侯召……
第五十七章
投奔夏侯召的提议一出, 不少人纷纷响应。
他们没什么天分, 就算暂时侥幸能占得一块儿地方, 恐怕也守不住。
若是现在灰溜溜的回了邺城, 保不齐还要被当作逃兵被流放。夏侯召的军队兵强马壮, 若是前去投奔,兴许还有活路。运气再好了,还能升个百夫长做做。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