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作者:金波滟滟      更新:2024-05-19 03:20      字数:8354
  大约也是因为这些日子累得惨了,一向要强的云娘突然间生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只觉得浑身无力,心灰意冷,了无意趣。自己一日要织十个时辰的锦,为的是什么?原来就是听这样的话吗?
  虽然恨不得立时拂袖而去,但云娘又是最好面子的,媳妇哪里能与公婆当面打擂台,荼蘼虽然在家里做熟了,却也是外人,倒让她笑话。所以她依旧稳稳地坐着,亦不与婆婆大声吵嚷,只将那只酒酿里的蛋移到面前,用筷子夹起来慢慢向口中送。
  谁说她吃不得蛋?她偏要吃!
  不过平时吃起来再香甜不过的酒酿蛋,现在竟如同嚼木头一般,又有先前哽着的那口粥,越发难以咽下去,可是云娘却还是一口口地噎着。
  婆婆自然看出她的倔犟,再说不出什么来,这个家正是靠着媳妇日日织锦才慢慢置起来,为着一个蛋也不好与她真吵起来。况且媳妇除了没生儿子,其实还真挑不出大错,在盛泽县里是有名的巧媳妇好媳妇。
  事情本已经过去了,偏荼蘼一点眼色也看不出,将红豆枣粥给大家每人盛了一碗送来,又说:“先前娘子每日早晨都是一只酒酿蛋的,从去年起就减了,是我见她这个月天天熬得太久了,眼睛都是青的,所以才给她加了个蛋。”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是说坏了,婆婆立即沉下脸去,向荼蘼道:“你是谁?竟好大的脸!我们家的事还要你来指点,既然这个蛋是你加的,这个月就在你的工钱里扣十个钱!”
  “一个蛋分明才三个钱,就是要过年了也不过五个钱,怎地扣我十个钱?”荼蘼不服,“明天我从家里拿一只蛋来还你。”
  云娘心里再难受,也不会眼瞧着她们争将起来,便抬头道:“荼蘼,婆婆是与你说笑呢,你不许与老人家顶嘴。”
  论起孝敬公婆,云娘从来自问是极尽心的。从嫁入郑家起,她和丈夫郑源便将家事全部接下,不再让老人家操心,将他们奉养起来。待家业渐渐好了,给老人家用钱就更没省过,只说在盛泽镇里,除了自家,哪一家舍得给老人家每天炖了燕窝吃?就是镇上唯一有功名的张举人家,还有开着最大丝绸牙行孙家,那一次他们两家的当家的太太见了自己买了这许多燕窝也都咋舌。
  张举人家里不过是每到了冬至才开始给公公炖燕窝,吃到了春分就停,张婆婆都没有;至于孙家,更是小气,每赚了钱,只留下些散碎的家用,其余尽数换换了元宝藏起来,一丝不肯用的。
  前年冬至时郑源和自己去买了燕窝,当时郑源也曾犹豫过只给公公一人买,还是自己下了决心,“每天合一两多银子,家里别处省一省也就有了,别让婆婆心里难过。”从那时起就定下这个例来,二老每人每天一早一碗冰糖燕窝,再跟着季节加些雪耳、枸杞、牛乳、桂圆之类。
  去年郑源失了一千匹绸,又将家里攒三四年的底子也全用光了,云娘也没有停下二老的燕窝,毕竟都吃惯了,且吃上这两年二老身子果然健旺起来,不再像过去一般时常这里疼那里病的,就是自己再苦些也不能短了老人的。
  第3章 好强
  从丈夫遇到祸事,家里丢了上千匹绸时起,云娘便减了自己的吃穿用度,过年时的新衣省了,先前每天一只的鸡蛋去了,不是她日子太过仔细,而是当时果真没法子。
  那时节郑源来了家也只是叫恼,又将家里所余的现银锦缎都拿了去府城,说要打点官府找回匪人。而家里这边织锦也是要付工钱、买丝买线的,最初的日子果真是一个钱都没有了,所以便省到了极处。
  后来织了绸便缓了过来,公婆粗心想不到,云娘也没有再提,便一直与荼蘼一样随意吃饭菜就罢了。今天的事说起来荼蘼就是好心,且她又一向想不到太多,便做主加了蛋,婆婆又不是不知道荼蘼的性子,何苦与她争?
  云娘从不会因为一只燕窝顶得上几百只鸡蛋而不平,老人家都是从年轻时候苦过来的,现在享福是应该的;她更不会因为婆婆的小气不满,婆婆就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都是经历过精穷的时候,当年自己年幼时,娘也舍不得把鸡蛋给自己吃,只有最受宠的弟弟偶尔能吃上一个,其余的都攒起来换钱,她们那一辈人的想法就是,能吃饱饭了,就应该知足了。
  但是云娘却在意一点,那就是她不愿意在外人面前失了颜面,被人说嘴。
  云娘最是好强,也正因了这股子好强劲儿,她比旁人都能干,任什么事也都比旁人出色,所以也自已在郑家吃个鸡蛋都要被婆婆挑剔,还要荼蘼赔了,让人家传出去成了什么样子?自己再没脸见人了!
  难道自己每日从早到晚地织锦,竟连个鸡蛋也挣不来吗?这个家里二层的青砖楼房不是靠自己一匹匹绸地织,一两两银子地攒才盖起来的吗?除了自己用的这台专织妆花纱的织机外还有五台普通的织机不也是自己一台台地挣回来的吗?去年丢了一千多匹绸,弄得家底全空了,秋天时家里不是又攒起好一千匹绸让郑源运到府城里卖了吗?这几个月,又积下一百多匹,而且还有自己这十匹妆花纱呢!
  杜云娘平日性子还算温和,可是却不是个软面团,别人不惹她还罢了,若是让她起了性子,一向无人能争过她的。
  她嫁到郑家后遇到第一个新年,要走娘家时,公婆只拿了几十个钱打了二斤最便宜的酒,买了两匣子最便宜的点心让郑源带她回去。摆明了看低自己和娘家。当时郑源也觉得太差了,却也不敢说,只暗地里劝她,说他还有几百钱私房,等出了门在外面再买些东西添上。
  云娘才不肯,郑家求娶时可是请了三五遭媒婆上门,杜家又看郑源生得好,嘴又甜,家里又住在盛泽镇上,做着丝绸生意,才点头同意家里与郑家接了话。至于最能看出女儿家身价的聘礼,杜家又要了足十六两银子,八样首饰、八匹绸缎的聘礼,当时在杜家村里是最高的,自己见郑家不还口地答应,才觉满意。
  才嫁过来一个月,竟然只拿几十钱的东西打发她初二回娘家,云娘可丢不起那样脸。当时便说不回了,托人捎信只说婆家有事晚去些,然后便也不管什么过年不做活计的老规矩,从郑源手里拿了那几百钱,买了好蚕茧,白天依旧与人说笑玩闹,夜里却关上门缫丝,十几天就缫出好多斤,拿去织锦的人家,人家见那丝光亮整齐,立即给了一两银子,云娘拿那一两银子买了两坛惠泉酒、两匣子百香斋上好的点心、又给父母、侄子侄女都买了衣料玩意儿,才与郑源在正月十五风风光光地回了娘家。
  自那以后,云娘再回娘家,公婆再不敢像打发花子一般地了,都要备上等酒礼。云娘拿着东西也理直气壮,她娘家虽然不过普通耕读人家,但在村里极有名声,哪一家办红白喜事都必要请爹过去主事,且家里嫁自己出门时,不但将郑家的聘礼全数带了回来,又给自己添了四样首饰、四套衣服,一架值五两银子的缫车做嫁妆,也是杜家村女孩中数第一的。
  自己嫁到郑家也从没闲过,缫丝、并丝、织锦、织纱,帮着丈夫挣下家业,还不值得郑家四节八时拿像样的礼去娘家,给娘家足够的面子?
  云娘不只会一声不响地与人争胜,若是到了必要说话的时候,她的嘴也不是让人的。小时候云娘与邻村的小孩子吵架就没有输的时候,虽然大了再不与人口舌之争,但是一年前她与豆腐西施那一场仗,她一个人对着豆腐西施并好几个食客,一句脏话也没有,却稳稳地站着上风,没有别的,靠的就是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又站住理。
  现在云娘虽然是在说荼蘼,但却将眼角扫了一眼公公婆婆,其实从她将鸡蛋端过来说时,意思就很明白了,不管是谁的主意,杜云娘想吃鸡蛋就有资格吃,先前她不吃是为了家里省,现在谁若说不让她吃,还是先掂量掂量再说,她自忖每日吃个鸡蛋算不得什么,就是要吃燕窝,又有谁敢不让她吃?
  果然公公先看出了眉眼高低,便咳嗽了一声道:“荼蘼,老婆子嘴碎惯了,让她自说去,你不要理她,早上给云娘加个蛋不算错。”
  婆婆听了,也不响了,云娘眼尖,早发现公公的袖子动了动,便知道他在桌子下面拉了婆婆一把。既然如此,云娘也不会再说什么了,其实她觉得自己正年青,身子好,多吃些苦倒不要紧,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挣下家业。
  一早有这么个小风波,大家便各自专心吃饭,一时悄无声息。只有荼蘼用大海碗盛了满满一碗红豆枣粥,会在门槛上吃得呼呼响。平时若是她吃饭时发出这样大的声音,婆婆总会说些她吃得多,家里雇她做事亏了的话,让她将声音降了下去,今天因为受了憋,又恐云娘生气,便也不管她了。
  早饭刚吃罢,就听院门又响了起来,该是家里雇用的织工们到了。荼蘼打开大门又去开织房的门,云娘这时亦站了起来,将刚刚的不快都收了,毕竟是一家人,事情说通了便就过去好了,谁还能记在心头过年不成?只向大家笑道:“今天再织上一天,将手头的活都做完了,从明天起大家便歇着吧,过了十五再回来,晚上走时都来结工钱,我家还有过年的赏钱,给家里老小买些年货罢。”
  大家听了都笑了,纷纷道谢。之所以长年在郑家织锦,也是因为郑家的云娘自己织得一手好锦,且又待人和气公正,就比如现在,赶在年前,大都主家会一直让织工上工到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才放假,但云娘却总要提前了两三日,为的是大家歇上两天为家里置办些年货,特别暖人之心。
  这几年得了养蚕织锦的益,盛泽镇上多是温饱之家,就是最普通的织工只要晨时到平安渡边找到雇用的主家,织上一天的锦,总能得二百钱的工钱,度日是尽够的,至于到郑家做的织工,都是手艺极好,不仅织得快,且织出的绸又匀净,最少要每日三百的工钱。
  云娘自己织锦织得好,更会看哪一个手艺出色,慢慢便物色下这么几个人,日日来家里织锦,按月一趸会了帐,从不少了谁一文半文的,反逢到节日时候还都要加些赏钱,这几个织工也就心甘情愿在郑家长年织锦,就是偶有哪一家临时给了高价请去也不愿意了,毕竟郑家这里是最长久省心的。
  其实云娘这边也是省了事,若是每日里去平安渡边寻人就要白费了些时候,若雇了新手来也不知能织出什么样的绸,若是不够平整光润,将来卖脱时也难,且卖不上高价。如今雇了这些成手来家,每人一台织机,各自用各自的,既能精心一些,也省了今天这个梭子断了那个脚踏不好用,又要延了匠人来修,又要误了织锦的时间。且各自每日织多少绸,织得什么样的绸,她都是有数的,哪一个做得多了,她都不会亏待,日子久了,人心换人心,大家便如一家人似的了。
  要知道主家雇织工,好织工也是选主家的,现在家一团和气,就比如每到节日里自己总要让大家多歇上一天两天的,工钱却照付,谁心里又没个数呢?自然在平日里多赶些活儿,不让自家亏着。
  先前为着这多歇几天,多发几个赏钱,婆婆气了好久,可是云娘却硬是坚持,虽然家里的大份银钱都放在公婆处收着,但是织锦的事云娘一定要自己管。
  这倒不是她不敬公婆,而是她知道这二老若是能管好织锦的事,当年郑家在盛泽做了那么多年,也不至于家里一直没发达起来!还不是她嫁了过来,才将日子真正过起来!
  云娘又与几位织工说了几句闲话,看着他们进了织房,回头就见婆婆站在院子中间向她道:“你去织锦罢,卖锦的事我自去与孙老板说。”
  第4章 传言
  这些日子,公婆越发不愿自己出门,云娘明白老人家一则是着急要自己织锦,一则是为了郑源不在家中,怕自己常出门引得闲话。云娘并不在意,她本是喜欢在家里织锦的,是以算起来自八月节与郑源回娘家后并没有再出过郑家大门。
  可眼下云娘并没有再回织房,在门前笑道:“婆婆可是忘记了?就是不用去牙行,今天却是大集,我也要带荼蘼去买些小猫鱼小河虾,让荼蘼收拾干净腌上,明日里用油炸了,等相公回来好吃。”
  杜云娘从小便手巧,十里八乡都有名,先前她在娘家时便针线灶上样样来得。嫁到郑家后,郑源特别喜欢她做的饭,尤其是炸猫鱼河虾,说最是一绝,比府城里大酒楼的菜都要好吃。后来因为织锦不能弄粗了手,云娘便不再上灶,但炸这些吃食却成了习惯,郑源每一次回来前家里必是要做了,他一回家里便能吃到。
  但这炸猫鱼河虾若要做得好,必定要买极好极鲜的小鱼小虾,贩鱼的小贩时常会把新的旧的鱼虾混在一起,郑婆老眼昏花却看不出,先前曾买回了臭鱼只得扔了,是以总要云娘自己去。
  云娘原也打算在家里把剩下的锦织好了,再心无旁骛地去置办年货,只是今天是年前市集的日子,贩鱼的小贩最多,也就能选最好的鱼。时间偏赶到了这里,也是无法。
  婆婆便也想了起来,儿子这两天应该也就回了,“既然如此,你便去吧,只是要早些回来,赶紧将这匹锦织好。”
  云娘知老人家担心自己织不完最后一匹妆花纱,其实她心里也急,若是能够,她早想昨日便织好,只是这一年何曾歇过一天,特别是腊月里一连熬了二十几天,她怎么也织不动了,又怕一时困倦过头精神不足反织坏了,一匹纱就全毁了。便笑着向婆婆道:“今早织了半寸许,只剩下半寸,等我回来下午便赶出来,定不会误了明日交货。”
  婆婆却道:“若是赶在年前能再织一匹,可又是几十两银子。”
  云娘心里叹了一声气,婆婆老了,越发爱财,可听了这话她亦觉寒心,原先婆婆对自己还好,虽比不得亲闺女,但也知冷知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却一味地为了挣银子不顾自己身子了?她再是能干,却也不能答应,“这个月拼了命地赶着织,就为了早些织好了停机。再这样织下去我可不成了。且若身子不好,精神不足,织错一点,整匹纱就毁了,反而白白费了丝线。”
  人就是这样,明明云娘最初刚学会织妆花纱时,每月只能织出半匹时,郑婆便欢喜得不得了,后来又变成了一、两匹,更是喜悦,可现在虽然还是两匹,但只要想到还有十天时间,明明能再织出一匹,可云娘便要停机了,还找了借口说不能,郑婆便不快起来。
  但因着今早的事,又想到儿子就要回来,那事也要发了,总要将云娘好好拢络拢络,只得将这不快都先放在心里,只道:“你去吧!早些回来。”
  云娘见婆婆点了头,才回房里换了出门的一件绸衣,又拿了一块同色的绸帕子将头包了,从钱匣子里拿一串铜钱,喊着荼蘼提了篮子一起出门了。
  算起来云娘已经有几个月没出家门,小镇里虽然是极熟的,但今天看起来却总觉得处处都新鲜,没走多远突然觉出有些不对,再一想便问荼蘼,“怎么豆腐西施没出摊子?”
  豆腐西施原本就在从自家门前穿到河边的小路上摆摊子,每天一早总要支出十来张小桌卖豆花,她人虽然不怎么样,但豆花做得却极好的,食客总是不断,到了中午才收了,改成卖豆腐、豆腐皮,今天却一个人也没有。
  “娘子还不知道吗?豆腐西施搬到汤豆腐的巡检司东边,摊子也挪到了那里。”
  “做得好好的,怎么就挪了呢?”
  “巡检司东边老杨家空出一排房子,隔成了数间向外租,她便过去租了,说是租金虽然与先前一样,但地方却大了不少,正好她做生意。算算时间,已经搬过去两个月了。”
  云娘一听噗地笑了,“她倒真心有决断,做了这么久的地盘都舍了。”
  荼蘼便笑,“大家都说这才正好呢,一个豆腐西施,一个汤豆腐……”
  云娘却赶紧拦着她道:“大家乱传的,你不要信,也不要乱传。”虽然云娘心里也信几分,但是别人说得,她却不该说,正是汤豆腐帮忙自己才学会了织妆花纱,后来自己让郑源去送了谢礼,他也不曾收得,真真是个好官,应该敬重的。
  可荼蘼好不容易出了门却异常开心,哪里就能停下呢,便叽叽呱呱地又向云娘说:“娘子你还不知道呢,满镇子上都传的,说先前他们俩不过暗地里来往,现在豆腐西施直接过了明路,前些天请了做媒的朱嫂子上门向汤豆腐提了,说她甘心不要身价给汤豆腐做妾,只要汤豆腐让她带着儿子过门,再让她儿子读书就行。”
  云娘一笑,豆腐西施还真会算计!
  不过,她一贯这样,哪里有了利,她最是一眼看得出的!。
  汤巡检到盛泽镇上虽不到一年,但为人怎么样大家都看到了眼里,且汤家的根基底细也时不时地有人传过来,豆腐西施便动了心思,先是勾引上了手,现在又不满足只做露水夫妻,便又进了一步想当妾。
  云娘完全能猜到豆腐西施心里的算盘,汤家虽然败落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豆腐西施带着儿子进了汤家的门,首先母子二人衣食有了着落,再不必每日辛苦做豆腐,其次就是儿子能读书,将来若要能借了汤家之力考个秀才举人的就更好,就算不能,靠着汤家的人脉谋个事做也不错。更何况那汤巡检又是官身,长得极好,据说又是武探花出身,总要比豆腐西施平日里来往的几个要强得多。
  不过嘛,云娘却也猜到豆腐西施的打算一定会落空,汤巡检是什么样的人,他管着整个盛泽镇上过往的船只,成千上万的丝绸,却一清如水,连肉都买不起,只吃豆腐,才得了汤豆腐的混名,这样的人怎么能真看得上豆腐西施?
  汤巡检与豆腐西施的事也未必是真,就算是他丧妻没有管着,与豆腐西施暗地里真有些首尾,却也不可能收进门做妾。就说自打汤巡检到了镇上,有多少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做续弦,又有多少人家想送女儿当妾的,他还不是一一拒了。
  云娘虽然只是个女子,见识也不多,可是她嫁到了盛泽镇后也经历了几个巡检、副巡检的,哪一个不用尽心思在过往船只上弄点丝啊绸啊的,最黑心的一个每天就能攒下好几百匹绸,不到几个月就发了家。
  虽然只是小小的九品巡检,可是却要比吴江县县太爷的位子还肥呢!是以并没有人做得长,没打点好上司的,被同僚挤走的,最黑的那一个结果也是最惨的,冲撞了过路的官眷被告到京城,皇帝老子最恨人贪墨,官府里竟处了剥皮的刑罚。活人剥皮,想想就让人浑身哆嗦。
  汤巡检来了之后,却一改先前之风,每只船都一样巡查,收缴税赋,可是从不与牙行老板或者船主们来往,更不用说在一起吃酒看戏,过往船上装的不论丝还是绸都一点不占,一清如水,再没有人能说出什么不是来。
  这样的人,可不是一点小利、或者一个媚眼能打得动的,豆腐西施就是已经投怀送抱了也没有用。男人嘛,见了女人便像馋猫一般的,但是偷了腥也就丢过手了,郑源先前被她抓包时也曾她承认过,他在府城里虽会随大家去玩玩,但是家里的自己却是最重要的。
  汤巡检比起郑源可不是高上一星半点,那可是有远大目标的人,他在盛泽镇的行事作派让云娘隐约地觉得,汤家虽然落魄,他亦是被贬成九品的小巡检,可他却不会永远如此的。
  为人如此,娶妻也是一样的道理,汤巡检的目光高得很,他一定只会娶名门大家之女,至于现在没有纳妾,也是为的不在续娶之前生下庶子,免得影响了娶妻大事。
  因着汤巡检曾帮了自己的忙,让自己学会了织妆花,云娘一直是极感谢他的,又觉得这样的人也合该他升官,在盛泽镇里不取大家一丝一锦,将来到了朝中也会是个清官,总归是老百姓得利。
  听说京城里的皇帝老子最喜欢清官,汤豆腐必然会有得他欣赏的时机,那时他也就一飞冲天了,所以怎么能看得上豆腐西施呢。
  这头云娘胡乱想着,那头荼蘼出了门更加开心,也不知顾忌,又拍着手笑道:“汤豆腐一口回绝了,可是豆腐西施还没死心,要不她怎么搬到汤豆腐衙门旁的房子里去了?那天马二嫂就说她是想……那叫什么来着,对了,豆腐炖汤,生米成了熟饭!”
  若按马二嫂这么说他们还没有首尾?这样的话本就是坊间大家最喜欢听的,云娘也不例外,也免不了好奇想问问汤巡检和豆腐西施倒底是什么情况,却不好再问荼蘼,毕竟荼蘼还是个大姑娘呢,便只抿嘴一笑。
  第5章 邻居
  云娘日日在家织锦,其实也是闷的。就是今早出门买鱼,固然只有她买得好,但其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心底是有借此几分想放松一下的意思。
  织锦时一直低头,手脚不停,又是连着织了这么多天,她浑身都是又硬又酸又乏的,出门走走,又说起这样的话头,便有意趣多了,会心一笑之下,才发觉似乎很久没有这样好心情了。
  正开心,抬眼便看到刚刚她们提到的前街马二嫂正从路对面笑着快步走过来打招呼,“云娘,好久不见了啊!”
  云娘赶紧陪笑道:“二嫂可好?这些日子忙着织锦,就没怎么出门。”
  “你这样的巧媳妇果真是了不得,只到了吴江县的官织厂里看了一回,竟学会了织妆花纱,整个盛泽镇里独一份!现在又整日关在家里不停地织,恐怕那银子像雪一般地落到郑家了!”
  “哪里有二嫂子说得,”云娘赶紧笑着摆手,“也不过比平常织锦略好一点而已,”说着便要走,“我赶着要去河边市集买些小鱼小虾炸了过年吃。”
  “哎哟哟!你们家里还要吃那炸猫?那是先前穷人家才吃的。”
  本朝初创时,盛泽镇不过是个吴江县的一个村子,因正临着盛春河,便叫了盛泽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临着河边种稻种桑养蚕。天下太平后,江南日渐繁盛,盛春河里过的船多了,恰好村旁那处河湾最适合泊船,便时常有船停下,又得了平安渡的名头,再后来就形成了一个小镇,不过百几十年间,现在竟有了几万户人家。
  之所以这样快就孽生出这许多人家,虽因水道便利,根本却是织锦的兴盛。自许多船在平安渡停泊后,先是十里八村的人将家里的锦送来卖,平安渡慢慢变成一个大集市。接着便有更多的人迁过来,在这里织锦开设牙行,镇子越发富庶。
  而越富庶的地方,迁来的人就越多,就比如云娘的娘家杜家村,就有不少迁到盛泽县的,也有像云娘一样嫁到这里的。
  镇子上虽然百业兴盛,但还是以织锦贩锦的人家最多,至少有九成以上人家或是织锦,或是贩锦。
  贩锦的牙行在平安渡一家挨着一家,想做得好,本钱要多,人脉要广,并不是寻常人家能做起来的。但是织锦便不同了,就是最没有本钱的,只要能买得出一筐蚕茧来,便是用家常的筐子也能缫丝。
  缫出丝便可以去换钱,有人直接拿这丝织成素绸,染了色便是最便宜的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