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话不投机
作者:创里有作      更新:2024-05-19 23:26      字数:3292
  根据设备尺寸和结构复杂程度,521工程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挑选了十几台适合机修厂加工的设备,并将相应的图纸交到陈耀华手中。
  其它设备可以放心地交给采购部门负责,唯独机修厂加工的设备,陈耀华必须亲自交代,否则,还不知道老韩怎么糊弄呢。
  当老陈把挑选设备的情况向杨副院长通报后,老杨感到不满足,“不是有二百多台设备吗?怎么才挑出十几台给机修厂加工?”
  “杨院长,就是这十几台设备,我都怀疑机修厂能不能完全有能力胜任。他们愿意做,就让老韩过来取图纸,并跟指挥部签订加工协议,不愿做就算了。”陈耀华一副愿者上钩的态度。
  老杨知道机修厂的底细和老韩的为人,521工程能把十几台设备交给他们加工,完全是看在他的面子上,见老陈这个态度,他连忙替老韩应承道:“他们肯定愿意做,我这就通知老韩过去找你。”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韩推门进屋,略显不安地问道:“陈书记,你找我?”
  陈耀华从一大堆资料中抬起头来,颇具玩味地说:“不是我找你,而是你找我。”
  老韩尴尬地咧嘴一笑,“是啊,杨院长让我来找你。”
  “杨院长没告诉你为什么事找我吗?”
  “他说让我找你签什么协议,还有设备图纸。”
  “这不就得了嘛!拿去看看吧,这是设备加工协议,把其中的条款看仔细了,如果同意,就在上面签字。”陈耀华从抽屉里拿出订在一起的两张纸,递给老韩。
  反复看了两三遍,老韩把协议放到桌上,面无表情地问:“这协议谁都要签吗?”
  “凡事为521工程加工制作设备的单位,都要签署这份协议。怎么,你有什么问题吗?”陈耀华非常肯定地回答。
  “机修厂是天晨材料研究院的下属单位,原则上说咱们都是一家人,还需要履行这些繁琐手续?”
  “我说了,对谁都一样,这是必须履行的手续,跟是不是一家人没有关系。”
  “陈书记,你也太死板了!机修厂跟你们指挥部都是天晨材料研究院的下属单位,有什么事随时可以沟通,你搞得这么认真有啥意思?”
  “韩厂长,死板也好,灵活也罢,这是我们的原则,谁都不能例外,对于上级部门的要求,兄弟单位也要遵守。”
  “你也知道,天晨材料研究院的二级单位连公章都没有,我们根本无权对外签署合同或协议。”
  “如你所言,咱们是兄弟单位,只需你在协议上签个名字就可以了,不需要盖公章。”
  “陈书记,咱们都是天晨材料研究院的下属单位,搞这个形式有必要吗?在协议上签字,让我想起了旧社会的签字画押,心里很不舒服。”老韩实在不想履行这套手续。
  陈耀华有点不耐烦了,“别在这儿胡扯!这跟旧社会的签字画押是一回事儿吗?你是机修厂厂长,让你在协议上签字,目的是一旦有事,我们能找到负责任的人。愿意在协议上签字,就把这些图纸拿走,回去抓紧时间备料,如果你不同意我们的做法,就请离开这里,咱们各忙各的,不要浪费时间。”
  听见陈耀华下逐客令,老韩马上紧张起来,“不就是在协议上签字吗?我签!给我支笔。”在协议上签字后,老韩把协议递给陈耀华,“这总可以了吧?”
  “字是签了,但你别忘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这次不像以往,千万别拿这个当儿戏,我们将严格按协议条款办事,包括质量工期这两项硬指标在内,协议上的所有条款,你们一旦违约,可别怪我们不客气!”
  这既是善意的提醒,也是陈耀华发出的严肃警告,说实话,即使在协议上签了字,他对老韩还是不那么放心。
  到了这个时候,老韩对这件事也严肃起来,“陈书记,机修厂的情况你也算了解,设备加工过程中,有些配件我们需要跟外单位协作,其间有可能耽误一些时间,到时候如果延误三两天,还请你高抬贵手。”
  “那是你们的事,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你是管理者,跟外单位协作,时间上你不会提前计划好吗?为什么因为协作就会延误工期呢?”陈耀华直言不讳地说。
  两个互不喜欢的人待在一起,自然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老韩觉得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了,他拿起桌上那摞图纸准备转身离开,快到门口时,陈耀华又问了一句:“韩厂长,你别忘了,这次加工的是工业化大生产设备,按规定为521工程加工设备的企业,都需要有资质,不知道你们机修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老韩原地转过身来,“这件事杨院长已经提前跟我们说了,放心吧,到时候我们有办法解决。”
  “但愿如此!”......
  因为工作需要,陈耀华提请院领导批准,决定任命周玉明为521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经院领导研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这项任命很快生效。
  有周玉明分管521工程日常事务,陈耀华才能把主要精力用来协调各方面关系,正是因为这项人事安排,才使521工程产业化项目建设,能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前段时间陈耀华深陷项目征地和建设资金筹措等重大事务之中,产业化项目建设将停滞不前。
  就在521工程产业化项目紧张建设之际,tsm研究室各分项的成果鉴定材料先后准备完毕,并报送到陈耀华手里。
  由于事情太多,收到各试验组的鉴定材料后,陈耀华顺手放进抽屉,便无暇顾及了。
  个别组长见到陈耀华,曾崔问过何时组织521工程成果鉴定,老陈本意是想集中精力把产业化生产装置建起来,等产业化项目投产之后,再组织成果鉴定,反正完成的工作摆在那里,谁也否认不了。
  但组长们却有不同看法,因为尽早举行成果鉴定,对他们涨工资晋职称是有好处的,所以,几位组长对老陈的决定颇有微词。
  恰在此时,院里接到上级机构向基层科研单位征集科研成果的通知,不仅科研处打电话询问,就连梅院长也认为应该尽快组织521工程成果鉴定,并及时向上级机构申报科研成果,因为这关系到天晨材料研究院的声誉!
  幸亏已经解决了项目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的筹措,日常管理有办公室主任周玉明负责,老陈才能抽出时间顾及成果鉴定事宜。
  陈耀华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闭门谢客,用了两天时间,综合各试验组提供的材料,终于编写出整个521工程的试验报告和成果鉴定材料。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在形成书面材料时,都有主要科研人员的成果署名,如果成果获奖,署名者就意味着榜上有名,甚至排名先后都有不同意义。
  试验报告和成果鉴定材料付诸打印前,“主要完成人员”一栏却空了出来,因为这份名单不是陈耀华自己能确定的。
  身在其中,陈耀华知道科技人员非常注重自己在报告和成果中的排名,所以,他决定把这件事交给当事人讨论。
  利用周末的一次全室会议,主要议题完成之后,陈耀华让各组组长、所有分项目负责人和全体技术人员留下来继续开会,他开门见山地征求各位对报告署名和成果排名的建议,“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以提出来。”
  先是一阵沉默,过了几分钟,二组组长孙良才第一个发言,虽然无关紧要,就当抛砖引玉吧,“521工程参与人员众多,如果都写上去,那还不得占用一页的篇幅?”
  陈耀华解释道:“按照惯例和要求,无论试验报告还是成果鉴定材料,署名的都只是主要参与人员,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我认为各组组长或分项目负责人无疑是主要参与者,应该写上去。”三组组长钱章良提议道。
  一组的马学远表示赞同,“各组项目负责人是主要参与者,其他人都要往后排。”
  “这没问题,我也同意,但除了项目负责人和各组组长,各组的技术骨干呢?他们也为521工程做出了贡献,是不是也应该考虑?”陈耀华同样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现场再次陷入沉寂,在这个会议上,最有发言权的除了陈耀华,就是几位组长,其他科技人员,甚至技术骨干,要么因为年轻资历浅,或者贡献小,都基本只有当听众的份。但是,老陈刚才的观点并未得到组长们的积极回应。
  说实话,在tsm研究室,也只有陈耀华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所有技术工作,老陈都要求年轻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其中,就连平时探讨技术问题,他也从不以专家自居,而是让大家充分讨论,通过争鸣得到正确结论。所以,在他亲自负责的材料合成课题组,几位年轻助手脱颖而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
  反观其他几个试验组的项目负责人,总以为自己有资历,即使跟本组的年轻人也保持一定距离,技术上比较独断,很少跟周围的技术人员交流,不仅自己没有帮手,也不利于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
  陈耀华提到的技术骨干,在其他试验组基本没有,所以,他的建议得不到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