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亲自上阵
作者:创里有作      更新:2024-05-19 23:26      字数:3697
  作为陈耀华当初的四位助手之一,田海涛其实只是周玉明和许巍后面的跟班,因为他不愿意抛头露面,处处依靠两位师兄,结果,真正得到锻炼的是周玉明和许巍,也许现在当了生产基地仓储主任的唐建林也比他强。在陈耀华身边工作好几年,田海涛除了科研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无论工业化试验的经验积累,还是实验室管理水平都有一定差距。
  作为课题负责人,在试验条件还未稳定的情况下,连自己都心里没底,就抽身离开试验一线,起码说明工作浮躁,不仅如此,中途更换试验操作人员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做好工作交接,否则,容易出现前后操作条件不一致的情况,田海涛不注重这些细节,说明管理不到位。
  找到原因后,田海涛课题组重新投入工业化试验,但试验得到的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始终不稳定,这可是个大问题,如果产品质量不稳定,这项技术就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知道情况后,陈耀华非常重视,他立即召集田海涛和周玉明查找原因,寻求对策。
  田海涛一筹莫展,对话主要在陈耀华和周玉明之间展开,“这种情况还从来没遇到过,要么性能过关,要么根本不行,样品性能怎么会不稳定呢?”周玉明非常纳闷。
  陈耀华也很困惑,“如果根本得不到合格产品,问题倒好办,大不了推到重来,像这种情况,某些批次合格,某些批次又不合格,要查清原因,就有点费劲了。”
  “在原料不变的情况下,既然有合格产品,说明现有工艺技术是合理的,只是重复性差一些。重复性差,有多种原因,既有可能是技术本身存在某种不足,也有可能是一些外部因素造成的,比如班组之间操作条件控制精度不一致,或者操作手法不一样等等。”周玉明分析道。
  经过一番思考,陈耀华决定亲自上阵,“我同意玉明的观点,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可能是操作上出了问题,因为小试阶段要求不严,到了工业化试验的大装置上,问题被放大了。为了验证这一猜测,当然主要还是为了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海涛,从明天开始,咱俩分别盯一个班组,直到发现问题为止。”
  “这......,主任,怎么能让你下班组呢?”田海涛非常过意不去。
  “我又不是七老八十的老头,下班组怎么啦?放心吧,干活的劲头不比你差。”
  周玉明也不同意老陈的决定,“主任,我不怀疑你干活的劲头,但你既是521工程总指挥,又兼任tsm研究室主任,还带着一个课题,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再下班组干活,即使铁人也容易出故障。要不这样吧,我跟海涛每人盯一个班组,看看能不能找到存在的问题。”
  “玉明,你也不轻松呀!除了521工程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你带的课题正在准备产业化大生产,同样离不开你,还是我跟海涛顶岗吧。”这不是客套,因为周玉明小组负责的课题,其产业化进程关系到现有原料生产线的搬迁进度,陈耀华不希望其受到干扰。
  “我承认手头的工作也不轻松,但所有工作都在按计划往前推进,只是521工程办公室的临时事务不好预测,但也并非没有办法,真要接到什么通知或上级指示,大不了我让办公室工作人员给我送到岗位上,照样可以处理。你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哪项工作都很重要,有些事情甚至需要你亲自出面,让你顶岗实在不合适。另外,好歹我还比你小好几岁呢,即使累点身体也吃得消。”周玉明坦承道。
  这样的场景让田海涛非常尴尬,他负责的课题,自己没法收场,却让领导和师兄为其擦屁股,对于一名科技人员,尤其是本应独当一面的科技人员,无疑是耻辱。
  田海涛本来就是个自尊心极强,且心胸不太宽广的人,要不是自己万般无奈,实在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陈耀华和周玉明的援助。记得在小试阶段他遇到技术难题,还是他主动向领导和师兄请教,陈耀华和周玉明给他的建议,确实帮他解决了技术难题,但试验结束后,田海涛迟迟不肯公布试验结果,因为他觉得别人帮他解决问题,让他很没面子。
  目前这种局面,陈耀华三天两头打听试验进展,因为工业化试验关系到521工程的全局,田海涛想瞒也瞒不住,他只得把情况向陈耀华如实汇报。
  但是,田海涛确实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陈耀华觉得自己再不亲自上阵,田海涛小组负责的课题就会被耽误,那将辜负上级机构的殷切希望。
  田海涛小组负责的课题,是研制一种工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急需的耐高温高压的高强度特种tsm材料,该课题的意义不言而喻,当初把该课题交给田海涛最先开展试验研究,陈耀华觉得田海涛没有其他职务,专职搞科研,应该第一个取得成功。
  没想到田海涛的科研和管理能力,都跟陈耀华的想象有一段距离,不仅实验室管理不到位,小试做的也不仔细,很多试验结果都没能得到应有的重复,而且主持大型试验的经验更是聊胜于无,在陈耀华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建成了工业化试验装置,但迄今开展的部分试验,取得的结果令人失望。
  作为tsm研究室主任,陈耀华不能任由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为了尽快帮助田海涛项目组完成工业化试验,他决定亲自参与到工业化试验中。
  见陈耀华要亲自上阵,最得力的助手周玉明岂能袖手旁观?尽管周玉明本身也是身兼数职,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主任,如果在技术上你信得过我,就让我帮海涛盯几个班,你抽时间过来看看就行了。”
  无论技术还是管理方面,周玉明都是陈耀华最信得过的人,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陈耀华没法再说什么了,“好吧,你跟海涛各盯一个班,白天我也抽时间常过来看看,如果你那边的工作需要你回去,我可以随时顶上来,千万不能耽误你们的工作。”
  “你就放心吧,办公室的工作可以随时处理,我们课题的产业化准备工作,目前正在设计阶段,需要我做的只是图纸审核,不过这段时间草图应该还出不来,即使哪天需要我审图,我也可以下班后拿回家处理。”
  三人又讨论了一些技术细节,第二天,田海涛和周玉明深入班组,直接顶岗,亲自参与到工业化试验中。
  周玉明不动声色,他让当班职工跟往常一样操作,他在旁边仔细观察,当操作工把引发剂随原料一次性加入设备,待合成反应正式开始之后,温度确实不好控制,大多数时候即使将冷媒介质流量开到最大,反应温度也要比工艺规定指标高出十到二十度。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试验样品,经性能检测发现,强度没有问题,但柔韧度很差,非常易碎,基本没有使用价值,可以判定为废品。
  “这种引发剂的加入方式,你们是跟谁学的?”周玉明跟班组里的几名员工都很熟悉,因为他们以前都是陈耀华领导的材料合成课题组的同事。
  “周主任,这还用问吗?我们当然是跟田组长学的,他让我们这么操作。”
  “既然温度不好控制,你们想没想过改变一下加料方式?我记得以前在材料合成课题组,咱们就是这么做的。”
  “周主任,你这问题应该田组长回答,我们只是一般操作工,哪有资格想这种问题呀!再说,这里面一定有科学道理,我们根本就不懂,他让我们怎么操作,我们就怎么做。”
  “温度不好控制,显然是引发剂局部浓度过高造成的,如果把一次性加入改为分批多次加入,这个问题或许就能得到解决。”周玉明若有所思,自言自语地说。
  “哎哟,分批多次加入,操作过程多麻烦呀!”一位职工听到后,马上表示抵触。
  “既想解决问题,又怕麻烦,哪有这样的好事?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把科研项目搞成功!衡量科研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看最终能否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看过程的简单或者复杂。”周玉明板起面孔说话,他现在也有教训人的资格。
  尽管当班班长也嫌麻烦,因为周玉明身份比较特殊,他只能照办,“周主任,分批多次添加引发剂,你这思路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现有设备恐怕做不到啊!”
  “是啊,我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毕竟设备里面是二三百度的高温,中途往里添加原料,需要在加料口做些改进,这项工作我来做,你帮我做点准备就可以了。”周玉明当即开了一个单子,上面写了几样工具和需要的材料。
  生产基地早已成立了检修班,周玉明提出的工具和材料在检修班都能借到,做好准备后,他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对设备加料口实施了一次小规模技术改造,增加了一只小型容器和一根平衡管,再次投料时,这个小设备被利用上了。
  这次投料将引发剂分三批加入,第一批只加了百分之四十的引发剂,正式反应开始后,待温度基本稳定下来,再补加百分之四十,反应结束前一小时,将剩余百分之二十的引发剂加入。
  本次试验过程中,不仅温度平稳,很容易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而且得到的样品经过检测,几项性能指标非常理想。
  田海涛的班组接班后,不明白周玉明在设备上增加的管路和容器有什么用途,他们继续按照老套路进行试验,结果只是对不当操作方式的无效重复。
  消息很快传到了陈耀华耳朵里,他抽时间来到试验车间,对设备上增加的管路和容器进行了查看和分析,对当班职工说:“利用增加的这点设备,可以实施分批多次加料,这是个聪明的办法。”
  等到周玉明所在的班组接班后,陈耀华跟周玉明探讨了相关问题,“你利用分批多次加料的方式,对温度的控制效果怎么样?”
  “该课题工业化试验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就是温度不好控制吗?我认为造成温度失控的原因,是引发剂局部浓度过高,增加这根管子和这台小型容器的目的,主要是让引发剂分批多次加入,相当于对其进行稀释。从试验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这是上一批样品的检测结果,主任请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