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保护对象李诚
作者:
断刃天涯 更新:2024-05-20 13:43 字数:3187
其实这是给皇帝的一份奏折,只是李诚写的比较直白,没那么多文绉绉的。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一目了然。李诚甚至连格式都很简单,也不搞什么“臣李诚叩首于万里之外”的煽情语句,直接就是“陛下及诸公好。”
这么一个开头,搞的一群宰相都乐了,这人啊就这么奇怪。别人要是这么玩,一准被喷成狗屎。什么毫无文采,不学无术之辈。李诚这么写,别人就觉得有趣。毕竟皇帝也好,诸位宰相也罢,没哪个敢出来说,“某之文采不逊自成”。
昔陈汤有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看着提气,但是却有点脱离实际了。发动一场战争,需要的成本和收益没有考虑进去。臣以为,陈汤所言,多数情况下是有道理的。
吐蕃请罪,臣以为当不准,大唐疆域神圣不可侵犯,不是吐蕃赞普的家里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求亲就求亲,想请罪就请罪。
窃以为,吐蕃赞普要请罪,许满足一下两个要求。首先是战争赔偿,吐蕃抢了吐谷浑和各羌,得让他吐出来,还要翻倍。臣算了算,没有两万两黄金,几千宝石,提多别提请罪的话。其次,朝廷当下旨,责令吐蕃赞普自缚入京,当面请罪。
做不到以上两点,那就接着打下去。臣拟率三千精锐骑兵,深入高原训练,明年开春,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后,杀上高原,效汉霍骠骑故技。同时培植敌对势力,分化高原,使之诸侯林立,相互征伐。如能得逞,可保边境五十年安宁。
臣的话说完了,遥祝陛下及诸公安康。
这么一份奏折,其实更像是一封信,所以李世民也觉得没必要当成正式的奏折。
诸位宰相看完,各自露出思索的神色。
大家想起的是李诚那句话,这一仗能得两倍之利。现在看来应该不止,单单缴获的牲口,就把三千偏师和边军的开销赚回来了。这还没算其他缴获呢。
再来两万两黄金和几千枚宝石,这是要让吐蕃赔到破产啊。
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李靖,今天也让李世民个叫来了,当着诸位宰相的面,李世民问:“药师深知自成,以为如何?”
李靖起身道:“老臣为陛下贺,大唐得一战神。老臣以为,自成之计可取一半,陛下应下旨,召回自成。”李靖太了解李世民了,所以才这么说。
李世民不置可否,看看诸位宰相:“诸公可有建言?”
诸位宰相心里很矛盾,大家是真的不喜欢李诚呆在长安,这货太能折腾,太讨厌了。但是每个人的心思又不一样。魏征、马周、褚遂良、长孙无忌这些人,恨不得李诚一辈子都不回来,但是他们又很了解李世民,知道他动心了。
还有房玄龄这样的,他倒是无所谓回来不会来,侯君集是个例外,这货心里嫉妒的发狂了。为啥呢?李靖的判词是“大唐又一战神。”在此之前,朝野公认的战神是李靖啊!
侯君集在李靖归老后,野心勃勃的要成为大唐第一战神,没想到李靖直接把头衔让给李诚了。这让侯君集心里如何能舒服,都不用猜,明天整个长安都知道了李靖的话。
至于李诚回来不回来,当然要回来了,我去接替他好了。这是侯君集的想法。
房玄龄站出来道:“陛下,如卫公所言,吐蕃不肯就范,自成又回来了,谁可代之?”
这是务实的话,李诚不在松州,谁有这个能力去实施他的计划,三千骑兵效仿霍去病的战术,以战养战,深入敌后折腾。这需要很高的战术素养,还有很强悍的应变能力和嗅觉。
总而言之,不是什么人都能学霍去病的,李诚这么说,只能说这小子是变态,他有一定的把握。你还别不服气,松州一把火,你去烧烧看?能不能点的起来。
还有一点就是,李靖为何要把李诚弄回来?不搞清楚这个事情,就理解不了房玄龄的务实。也理解不了,房玄龄通过务实的办法,来提醒李世民。
这帮宰相可都是人精啊,怎么会不懂李靖和房玄龄爱护李诚的心思呢?这两人都是一个目的,保护李诚,只是手段不一样罢了。
李诚的建议里头,其实是有犯忌讳的东西的。什么东西呢?你李诚带着人去高原就算了,培植敌对势力是什么鬼,这活该你来做么?你想干啥?要在高原称王称霸么?
人心是最恶的,一旦认为你有不好的想法,所有表象都会成为你要搞事的证据。
李诚就是单纯的提出建议,并且认为自己能做好这个事情。但是有心人会怎么想?会不会接着这个由头,在李世民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事情,有的人真的是能干的出来的?
所以李靖才会说,赶紧把李诚弄回来,所以房玄龄才会说,谁行谁上,不行就不要bb。
这俩站出来,两种套路,两种办法,这目的是一样的。对上,则是让李世民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对下,则是在警告一些人,别打算趁机给李诚泼脏水,我们都看着呢。要是有人要拿这事情抹黑李诚,就得问问李靖和房玄龄答应不答应。
整个贞观一朝,恐怕都找不到这么一个人,敢于同时得罪李靖和房玄龄吧。一个是武将的巅峰,一个是文臣的极致。这两人的举动,给了其他人当头棒喝。
震惊之余,也有一些人会在心里扪心自问,他们为啥要对李诚心存恶念?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好么?还是为了别的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呢?
但是有一点,大家是存在共识的,那就是李诚回来可以,绝对不能入朝。
“陛下,李自成自请为水师总管,臣以为不如以此酬其功。自成素喜武氏女,待其过门,可诰封之。”褚遂良站出来说话了,这一次,他说的话,没人怼他了。
其实褚遂良在冷静的情况下,还是很厉害的。不然也做不到联合长孙无忌,逼的李治抱着武则天在屋子里嚎啕大哭。这么说吧,这帮大臣里头,就没一个简单的。侯君集要差点,但是差的也有限。
诸位宰相纷纷站起附议,就连房玄龄也选择了附议。侯君集和李靖,倒是没出来说话。
就这么着,还没决定怎么处置吐蕃的请罪呢,先决定了把李诚弄回来的事情。
这是歪楼么?没错,就是歪楼。但这就是现实,最先出现的结果,往往都是多数人愿意看见的结果,附和多数人利益的事情,往往是最容易实现的。
李世民难道不懂这些大臣的心思么?怎么可能呢?他心里非常明白!
什么是明君呢?大家去史书看看就知道了,愿意分享,接受劝谏,那是明君。史书上吹捧最多的就是这种皇帝了。什么是昏君呢?大权独揽,不停劝谏,一意孤行。史书上有一个算一个,就算是汉武帝,最终落下的评价也不高。
所以啊,历史这个东西,你得辩证的看。满清十三位皇帝,被吹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康熙和乾隆了。实际上满清能坚持275年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雍正皇帝的改革,一个是统治年间曾、李为首的汉臣封疆给清朝续命。
然这一切都没什么卵用,所有的朝代,统治者都一个德性,最终结果就是自己玩死自己。
这个统治者,不是单纯的指皇帝,而是指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
只不过皇帝比较悲惨就是了,改朝换代了,皇帝一大家子人,都得完蛋。士大夫阶层则不然,换个皇帝的事情罢了。
李世民被捧成一代明君,问题是他想当这个明君么?我告诉你,没哪个皇帝愿意当明君的。当明君的日子可不好过。反之,做一个昏君是很爽的一件事情。想干啥就干啥!
但是李世民没选择啊,至少这帮老货没有熬死之前,李世民没选择。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这个太要命了!就这一条,李世民要想继续坐稳皇位,在这帮知根知底的老家伙死绝之前,他就得当一个明君。
等李世民把这帮人熬死了,你看他怎么玩的?朕要征伐高句丽!然后就去了,成败不论,就是这么任性!还没人敢拦着,你换魏征、孙伏伽、马周还在的时候试试看?喷不死你!
李世民心里其实很不高兴,你们怎么又给朕丢锅呢?就是这么操蛋,最后这个锅,肯定是李世民来背。让皇帝背锅,这是士大夫的传统。有个天灾有个人祸,一准是皇帝失德。
可见呢,推卸责任是有传统的,或者这么说吧,需要背锅的时候,这是李家天下,你不背锅谁背?有好处的时候,昏君:与民争利耶?
对了,重点强调一下,与民争利是董仲舒的创造和发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错特错!
“拟旨吧,召回李自成!”李世民捏着鼻子,把什么都背下来了。
接下来继续讨论吐蕃之事,新一轮的争议开始了。李诚的建议好不好呢?大家到底怎么盘算的呢?吵了一个下午,最后也没得出一个结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