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小食光 第55节
作者:银河灿烂      更新:2024-05-21 16:46      字数:4980
  “这样看起来,鹤哥儿对于科举相关的科目,学得有些吃力。”
  “娘娘这话是客气了。”金淑讲笑话一样,“按鹤哥儿的话说,要他在科举正途上努力,好比捉了张飞让他绣花。”
  张羡龄倒也不意外,张鹤龄考不好科举本在他意料之中,毕竟他老子张峦考了十几年,不还是个秀才。
  她比较关系这小子的德行,问:“只要他正直善良,其实也并不需要执着于科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金淑笑道:“娘娘说话越发妙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不是这个理儿?我前几年还有些烦恼,后来一想,咱们全家托娘娘的福,已是富贵平安,科举考得怎样,倒不要紧。说起来,也多亏了娘娘之前赐下的那些内侍。好家伙,起初鹤哥儿还耍赖呢,所幸这些内侍都是极有经验的,硬是把他降服住了。”
  寒暄了一会儿,万岁爷那边打发人来说:“昭和殿附近的梅坞已经打扫了,请金夫人在梅坞安歇,晚上一家人一起用饭。”
  金淑从自己的行囊拣了一个包袱出来,其余的都请宫人放到梅坞去。
  她将包袱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两件小小的百家衣。
  “虽然不知道合不合规矩,但我在家里闲着的时候,还是做了两件百家衣,你看……若是不能用就算了。”
  百家衣,顾名思义,是金氏向兴济县的白户人家讨一块布头。虽说家中仆妇众多,但为显虔诚,金淑还是坚持自己上门讨要布头。做成的百家衣五彩斑斓的,数蓝色的碎布头最多,这是因为按照民俗, “蓝”谐音“拦”,可以替小孩子拦住灾殃。
  张羡龄抚摸着不同颜色凭借而成的百家衣,心弦微动。
  “姥姥亲手做的百家衣,怎么能不穿?肯定得穿。”张羡龄笑道,吩咐梅香将这百家衣好生收起来。
  因为金夫人来了,今日的晚膳便添了一道河北兴济县风味的点心——炸老虎。
  这点心名字听起来有些怪,怎么着就炸老虎了?老虎难道是能炸的吗?
  其实是因为这点心的模样跟小孩子玩的布老虎有点相似,都是金黄色、圆鼓鼓的,做起来也不复杂。充分发酵之后的面团擀成长方形的面片,作为老虎坯子,放入油锅中先炸定型,再捞起来,撕开一个小口,磕进一个生鸡蛋,再捏紧,继续回锅炸,待两面都呈黄褐色,便可捞出装盘。
  金淑一见那碟炸老虎,就笑了:“宫里的御厨就是不一样,我们那就是随便炸一炸,跟个老虎枕头似的就算完。这一碟炸老虎,才真的能叫炸老虎呢。”
  朱祐樘夹起一个炸老虎,放到金淑碗里:“娘尝一尝,滋味和老家的有什么不同。”
  忽然间听见万岁爷喊她“娘”,金淑整个人都唬了一跳:“不敢不敢,妾身可担不起这称呼。”
  朱祐樘握了握张羡龄的手:“笑笑的娘,也是我的娘,私底下唤一声,无妨。何况……除了金夫人之外,我此生也没机会喊‘娘’了。”
  万岁爷既然这样说话,张羡龄都不好驳些什么,金淑更是不知道说什么话作答,她只好笑了一笑,夹起炸老虎细细品味,外皮酥脆,内里的鸡蛋却很软,吃起来格外的香。
  金淑便在西苑住下来,不论风雨,日间必来昭和殿陪女儿。张羡龄整理宫务的时候,金淑就坐在外间做针线活,给未出世的外孙做小围兜。
  绣好了一个围兜,正在绣第二个的时候,张羡龄笑着唤她:“娘,你过来看看这个。”
  金淑把手中的活计放下,凑过去瞧,只见桌案上摊开了一大张纸,比起寻常的棉白纸而言显得更挺括些。
  张羡龄介绍道:“这是宫报,和朝廷的邸报有些相似,一来发布宫中要闻,二来则有些故事做消遣。”
  她径直翻到丙版,指着其中的一个小方块:“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你看看。”
  金淑本就识字,加上这个故事所用语言一如口语,通俗易懂,因此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看完之后,金淑赞叹道:“倒是个好故事,不知出自谁之手?”
  这个故事的署名是梦蝶客,一见就不是真名,张羡龄把蔡衡唤进来问:“这个梦蝶客是谁?”
  蔡衡回话道:“是二公主。”
  二公主?那就是永康公主?想到那个一向沉默的二妹妹,张羡龄微微有些惊讶。
  第72章
  哕鸾宫的一处宫殿里, 永康公主正坐在书案旁整理手稿。
  她殿中的窗户朝北,虽今日秋光好,庭外一片灿烂金黄,殿里却仍朦胧着偏蓝的青光。她的专正对窗户, 桌上摆着笔墨纸砚, 还有高高的几摞书, 永康公主伏在桌上,三面都有书作为屏风遮挡, 这使她有一种安稳感, 可以放心写字。
  永康公主如今正在写的这个短篇传奇,脱胎于隋书的一则故事。她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 便提笔将其按照传奇的模式润色, 以笔记之。
  传奇讲的人物不多, 最主要的是三位姐妹,姓王。姐妹们的父亲为人所杀,那时长姐王舜只有七岁, 两个妹妹更是年纪小, 因父丧, 只得寄居于亲戚家。
  杀人凶手逍遥法外,彼时他见王氏女年幼,便不以为意, 殊不知七岁的王舜早怀复仇之心, 只是隐忍不发,一心抚养幼妹成人,暗中苦练功夫。
  岁月匆匆,姐妹三人都已长成,走出去, 像一套美人图屏风。亲戚便想将长姐王舜许人,王舜却不肯答应。一日傍晚,王舜寻了个好时机,将两位妹妹召集于房中,斟了三盏酒,向妹妹们将父亲被杀一事真相和盘托出。
  王舜举起酒盏,道:“仇人见我无兄弟,以为父仇不复,如今逍遥自在。可吾辈虽为女子,何用生为!杀父之仇,岂可抛之脑后,若无事人一般?我欲共汝报复,汝若有意,便共饮此酒。”
  两个妹妹乍闻父死真相,垂泪涕泣,当即举起酒盏,一饮而尽:“唯姊所命。”
  是夜,姊妹三人各持刀剑,逾墙而入,手刃仇人,以其鲜血为酒,浇灌于父亲墓前,以告亡父在天之灵。
  事成之后,踏着朝阳,王氏姊妹往县衙去,自陈其罪。
  虽跪在衙门里,王舜的脊梁却挺得笔直,将昨夜如何杀了仇人,缘何要杀他一一说明,最后俯首拜道:“此事乃民女一手谋划,当为谋首,两位妹妹只是遵姊命而已。我甘愿伏诛,只盼能轻判妹妹们。”
  她话音才落,二妹王粲便高声道:“非也,谋首乃是我,仇人的头颅是我亲手割下的!”
  小妹王璠也争着道:“两位姊姊是怜惜我年幼,方才自揽其罪,其实我才是谋首。”
  姊妹三人竟然当庭吵起来,都争着说我才是谋首。
  女儿为父报仇,手刃仇人,本就是件稀罕事。自请其罪后,姊妹又争为谋首,更是奇中之奇。更有旁听的百姓群情激奋,赞赏三姊妹义举,因此县官完全不知该如何判决,只得上达天听。
  高祖听闻此事,赞叹不已,最终赦免王氏姊妹之罪。
  当最后一个字写完,永康公主也从激动的心情里渐渐平复,掩卷叹息。说实在的,她其实不知道该不该将这篇传奇投出去。
  有关皇嫂所设之宫报,她早已派遣人探知的清清楚楚,据说为了防止以身份取文,审稿的时候都是糊名的。要是她这篇传奇没被选中,岂不是很丢人?
  思虑良久,永康公主最后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这才命宫人悄悄投了出去。
  今日,乃是宫报第一期发刊的日子。永康公主自用完早膳起,就坐在书案边,却静不下心来写一个字,只是隔一段时间,就打发宫人出去望一望,看有无人送宫报来。
  宫报的消息还没等到,却等来了她的母妃郭太妃。
  郭太妃与其他太妃打麻将打了半日,本就手气不好,输了几回牌,加上听老娘娘闲聊,把宫里的几位公主稍稍比较了一下,珠玉在前,二公主一点都不出彩,倒叫她这个母妃尴尬。
  是以郭太妃进殿的时候便带着气,看什么都看不顺眼,见永康公主只是打了一声招呼,又埋头研墨,郭太妃便怒道:
  “我出去的时候,你就坐在书案前。我如今回来,你还是坐在书案边。感情你一天天的,就爱待在屋里不动是不是?”
  她走过教训永康公主:“天天看书,也没见得你念书念得比大公主好。平日里,也不像三公主那么会来事,每回见着中宫娘娘,三公主又是送吃的又是撒娇,偏生你跟个木头似的站在边上,喊声‘皇嫂’声音都小的像是跟蚊子拜了把子。你说你这个样子,叫娘怎么不担心?”
  郭太妃苦口婆心道:
  “你如今眼看就及笄了,怎么还是一副闷闷的性子。我就你一个女儿,我都要急死了!若不是中宫娘娘如今有孕,不宜操劳,今年大公主铁定要选驸马的,结果现在只能推到明年,也就是说,她前脚选了驸马,后脚就轮到你。适龄的好男儿就这么多,你本就是拣人家剩下的选,还不好好与中宫娘娘维系情谊,万一人家给你选了个不好的,那你这一辈子可怎么办啊?”
  永康公主只是沉默,母妃的这些话,她早听过许多遍,可每一次,都会气到浑身颤抖,但偏偏她又不能理直气壮地争辩。大公主比她大方得体,三公主比她聪明伶俐,这是宫里人人公认的是,连永康公主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她捏住案上的手稿,纸张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被厚厚积雪压折了的一根树枝掉落,听着让人很难过。
  她既恼母妃的话,又自责是自己不够好,朱唇轻颤,扑簌簌落下泪来。
  郭太妃见女儿落泪,心里已经有些动容,但一时拉不下脸面,只是:“就知道哭,你这样的性子,日后在宫外建了公主府,你还不得给管家婆子欺负?哎呦喂,娘该拿你怎么办才好。”
  说完,她甩帘子出去。
  殿中霎时静下来,只听得永康公主很轻很轻的抽噎声。
  宫人捧了茶进来劝:“老娘娘也是心里不痛快,二公主别放在心里,母女两个,吵吵闹闹也是有的。”
  永康公主伏在案上,不肯抬头:“下去吧,不用你们伺候,让我静一会儿。”
  宫人无奈,只得将茶轻轻搁在桌上,退了出去。
  过了一会儿,等永康公主渐渐收了泪,又听到宫人在帘外喊:“二公主?”
  被再次打扰的永康公主不经有些恼怒:“作甚?我想求个清净都不能吗!”
  “公主息怒。”宫人为难道,“中宫娘娘遣人来请,邀公主去昭和殿用膳,奴婢不得不叨扰。”
  中宫娘娘的面子,是一定要给的。永康公主一下子坐直了,脸上泪痕仍在,唤宫人打水来替她梳洗。
  ***
  昭和殿里,张羡龄看罢第三遍王舜姊妹的故事,将宫报样刊轻轻搁下。
  她着实未曾想到,一向老实寡言的永康公主竟然有如此天赋,虽然这个故事乍一看上去还有些稚嫩,但谋篇布局以及说情说理的方式已使笔者的功底初露头角。
  张羡龄详细盘问过,永康公主不仅没再稿件上署真名,就连投稿,也是派心腹宫人趁人少的时候悄悄投到布告栏边的投稿箱里的,若非蔡衡查勘投稿箱的时候偶尔撞见,估计也没法将这一篇传奇与永康公主联系起来。
  文人匿名写书,在本朝也是件常见的事,譬如现在还未成书的《金瓶梅》,其作者兰陵笑笑生便是披着马甲写作的,以至于一直到后世,大家都搞不清《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谁。
  不过兰陵笑笑生披马甲写书,是因为他的书委实有些出格,不大好意思让自己的亲友知晓。可永康公主这篇传奇,却没什么不可说的地方,为何也要匿名呢?想到她素日展现出来的性格,张羡龄心里隐隐有些猜测,于是特意在发刊之前见一见永康公主,确认一下她的心意。
  梅香进殿来通传,说永康公主已到。
  永康公主今日的妆微微有些浓,也许是茉莉粉擦多了,显得小脸有些苍白。她手里抱着一盆玉簪花,开得正好。
  “皇嫂万福。”她有些拘谨的说,“我……我殿里的养得玉簪花很好看,想着皇嫂素日也爱花,便抱了一盆来。”
  张羡龄有些意外,以往永康公主倒很少这样热络。她秀美轻轻一扬,笑着让梅香将玉簪花好生摆着花厅里,又命宫人进膳。
  考虑到永康公主害羞的性子,张羡龄特意让金淑今日在自己的梅坞用膳,不必到昭和殿来。因此午膳时只有她与永康公主两人。
  黄花梨小圆桌上铺着银丝桌布,永康公主坐在皇嫂对首,略微有些不自在。往常她大多时候是跟着大皇姐三皇妹一起来,倒从没与皇嫂单独用过膳。
  好在这一点不自在,很快就被各色美食转移了注意力,永康公主最好奇的是一叠点心,看样子是炸过的,外表金黄,咬开却是洁白的一团,吃在口中有一股浓郁的奶味。
  “这叫炸鲜奶,你喜欢的话,我以后让宫人经常给你送。”张羡龄笑道。
  用过膳,张羡龄屏退宫人,与永康公主说私房话。
  她将那一份宫报样刊拿出来给永康公主看:“你的文章写得当真非常出色,不过我见你没有用真名,是否不愿意让大家知道是你写得?”
  永康公主点点头:“是,我担心别人笑话。”
  “谁会笑话你,羡慕你还来不及呢。”张羡龄道。
  说到这个,永康公主心头涌上委屈的情绪,同皇嫂倾诉:“我知道皇嫂是在安慰我,毕竟我没有大皇姐大方得体,也没有三皇妹的聪明伶俐。”
  “不能这样想,”张羡龄轻轻握住她的手,“玉簪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富贵,可你能说玉簪花不美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
  永康公主苦笑了一下,没接话。
  张羡龄拍拍她的手:“既然如此,那我就替你保密,除非你愿意,不然就算是万岁爷我也不会让他知道这文章是谁的。”
  “多谢皇嫂。”
  问过永康公主的意思之后,张羡龄方命新闻司将宫报发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