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朕不能死_37
作者:
喏言 更新:2024-05-22 01:19 字数:3725
第33章 大沽口军舰(四)
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军械所”,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 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制造子弹、火药、枪炮, 以及各种军用武器。
因为得了载淳下发的三百万两雪花纹银,安庆内军械所更是在网罗人才上颇为豪气, 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科学技术专家,如华蘅芳、徐寿、龚芸棠、徐建寅、张斯桂、李善兰、吴嘉廉等都受到了曾国藩的高薪聘请, 在此进行军工研究, 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谁说中国没有人, 这些名字大家自己可行百度, 随随便便的成就都厉害的惊人。)
曾国藩在得到载淳兵部密函的时候,正与手下的左宗棠,李鸿章在湘军军营里商议来年开春后进军太平天国的军事部署。
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皆是不世之材,当下会面后, 通过半日商议便定下了三军分路之策,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李鸿章率军由上海攻江苏,曾国藩会同彭玉麟的水师由长江水道直取天京(南京,太平天国的称呼)。三路包抄, 预定两年内攻破南京,绞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如今得了三百万两雪花纹银,安庆军械所又开办了起来, 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当下定下此计之后只觉得剿灭反贼近在眼前,对着两位下属李鸿章与左宗棠捻须说道:“皇上虽年幼,但天资非凡,如今京内兵部由皇上大力栽培,我等也无后顾之忧了。”
李鸿章与左宗棠闻言,虽然三人之间都有些嫌隙,但就此事也同样感慨,未曾想这小皇帝当真厉害,颇具圣祖康熙之德,想来也是天佑大清,还我大清江山一海河晏清。(曾,李,左之间虽为同僚,但其实也有很多嫌隙在里面,以后再说。)
“天佑大清,降下明主,我等鞠躬尽瘁,方不这负番天地造化。”
遂三人一齐朗声笑道,举杯欢饮。
便在这时,有一传讯小兵急忙忙的带着一份信走到主帐营外,求见曾国藩,说是京城里的十万火急。曾国藩听得是军机处由快马特传来的消息,自不敢怠慢,忙唤了传讯官进来,取过密函,打开密封看了起来。
这密函不长,内容便是上章所说巴夏礼之事。曾国藩越看,面色越是不悦,最后近乎黑的要滴出水来。
李鸿章,左宗棠与曾国藩在一起共事多年,对曾国藩的性格可谓是颇为了解的。曾国藩是典型的粘液质性格,这种人比较温吞,观察思考得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凡事只肯说三分话。
如今这曾国藩如此情绪外露,可见信中之事叫人懊恼到如何地步。
“老师何事如此不好?”李鸿章相对于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更好一些,便主动的问道。(李鸿章一贯以曾国藩弟子自居。)
曾国藩当下望了二人一眼,不说话,只把这封密函传与李鸿章与左宗棠。二人接过密函一看,亦是大吃一惊。
“这洋鬼子欺人太甚!”
左宗棠是典型的0型血,性格直言快语、敢说敢做、看了这份封信,已经极其不悦的破口大骂道。
李鸿章相较于曾国藩和左宗棠,性格较为折中一些,先是看了一眼老师曾国藩,然后在心里粗粗的揣摩了一下曾国藩的心思,问道:“老师欲要派谁去?”
军机处下旨调匠人去大沽口学习仿制军舰,这件事说来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曾国藩自然没有理由反对,只是如今安庆内军械所也才刚刚步入正轨,每个得力的匠人都有其专属的岗位,轻易也是调不得,这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曾国藩听得李鸿章的问话,没有马上回答,走到营帐的椅子上坐下,眼神在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扫了扫:“叫华蘅芳与徐寿带着他们的学徒去吧,毕竟是皇命,马虎不得。”
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西方的代数学和微积分亦是有所研究,乃是当世颇为有名的数算大家。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号雪村,乃是华蘅芳的至交好友,研究过诸子百家,涉猎天文、历法、算学,是江南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李鸿章听得这两个名字,心里把二人的履历过了过,知晓曾国藩提议得正确,便也点头应允。倒是左宗棠这时似想起一件事,突然说道:“这英国人又白拿了银子,我大清又没得到军舰,这一本万利的买卖也太便宜他们了,若是能哪日叫这些洋鬼子也出出血就好了。”
可不是?恭亲王说是用一百万两买军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还要再搭进去十五万两,这简直无异于抢劫。
倒是李鸿章听了左宗棠的话,脑子里突然一亮:“季高兄所言甚是,倒让我想起一个人。”(季高是左宗棠的表字。)
曾国藩乃是李鸿章的老师,对于李鸿章的了解也是很深,当下也是想起了一个人名:“你是说华尔?”
左宗棠因早年和曾国藩有过不睦,所以对于曾李的情报了解也不是很多,好奇问道:
“这华尔乃是何人?”
“华尔原是一个美国的亡命之徒,在上海招募了许多洋鬼子,专门做雇佣兵的勾当,手里都是有着洋枪的狠角色,只要肯给钱,天都敢捅出一个窟窿。还真是多谢季高兄提醒,我这就给皇上上书,如此也好叫那些洋人们与反贼狗咬狗一嘴毛。”
遂,李鸿章当即在曾国藩的授意下,写了一份密函,交给了前来送信的小官,再叫他跨马加鞭送回京城去,好叫载淳能第一时间批复。
作者有话要说: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首次闹掰,缘于曾国藩“夺□□”。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父亲过世,按封建丁忧制度,曾国藩当应回家奔丧,然而此时战事吃紧,按照清政府对丁忧制度的“补充规定”:督、抚、司、道等军务在身的要员,如钦命不准离职,则不得擅离职守。曾国藩此时在江西战场,朝廷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既要曾国藩到全国各地去打仗,又不给他调动全国各地的权力,弄得他左支右绌,狼狈不堪,正是满肚子怨气,早想甩担子了,替父奔丧,是个最好不过的机会,所以,他一方面上书朝廷,请丧假;另一方面,不待朝廷回复,他先斩后奏回到了湖南老家。
曾国藩觉得有义务也有必要向朋友们介绍这次拒绝夺情的情况。于是,回去不久,他写了一封信给左宗棠,说,所以要拒绝夺情,有三个理由,第一,当然是父子情深,身为人子,必须尽孝,必须尽礼,所以我回来了,这叫人子之道。第二,我出山以来,功劳少,错误多,我的能力不足以改变江西的局面;这就有点牢骚了,表面上说自己不行,其实是说各方的支援不力。第三,目前大局,比我在江西的时候要好,即算我不回江西,各位朋友同事也能把事情办成功。
左宗棠毫不体恤曾国藩的用心与苦衷,回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谴责曾国藩:“忠臣之于君也,不以事不可为而奉身以退,其任事也,不以己之不能而他诿之……但谓匆遽奔丧;不俟朝命,似非礼非义。”说曾国藩这种临阵脱逃是不忠之举,是不礼之举,是不义之举,将曾国藩骂了个狗血喷头。在此信中,左宗棠还说:“老兄之出与不出,非我所知也”;意思是,你最终是听我的话再回江西,还是不听我的话赖在湖南,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也没指望你真能听我的,但是,这个道理我的告诉你。接下来,又说:“出之有济与否,亦非我所敢知”。意思是你若真听了我的话,再回江西,那是件好事,但是,回去之后,事情能不能办好,局面会不会有转机,这我不知道。“非所敢知”比“非我所知”的语气更强,更具否定性。曾国藩看信后自然是气坏了,于是对左宗棠置之不理,以无言来强烈抗议。一年之后,两人才又“交欢如初,不念旧恶”。
第34章 芷晴暴毙
京城中,载淳在收到李鸿章回复的时候, 心下便有了底, 知道此番前去大沽口的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厉害人物,这才松了一口气。
遂下了早朝之后, 心情也不错,正准备去上, 倒不想, 才走到一半, 竟见得荣寿一身黄马褂, 正扎着一头大清男子的辫子头在去上书房的必经之路上等着自己。
荣寿看见载淳的銮驾,向前行了一个男子间的君臣大礼:“奴才荣寿叩见皇上。”
载淳看着面前穿着男装,英姿飒爽的荣寿, 只觉得格外的清爽,更是满意起了自己的决定,笑问:“皇姐,这么早不在无逸斋中温书, 怎么来这等朕?”
荣寿面色冷清的起身,然后看了一眼载淳身边的人,发现都是养心殿里的熟面孔,这才说道:“回皇上,奴才得圣母皇太后传旨, 叫皇上马上去一次储秀宫。”
慈禧叫自己这时候去储秀宫?
听得这句话,载淳心里一愣,这个点都是进学的时间, 这么赶急的叫自己过去,莫非是出事了不成?当下载淳又打量了荣寿一眼,却见得荣寿面色依旧,似也看不出什么,知道荣寿口风紧,怕问了也百问,只好转道去了储秀宫。
还没入得储秀宫宫门,载淳遥遥听得储秀宫里面一片寂静,就觉得出了问题。往日里慈禧自守寡之后,很是怕寂寞,最喜欢的就是热热闹闹的,常常会唤来一群宫人来宫中陪自己,这些宫人能在太后面前露脸,自然也是万分乐意,这也使得储秀宫日日人来人往,门庭若市。只这今日是怎么了?一个来往的宫人也不见。
载淳的龙捻在储秀宫门口停下,便换做步行,开门的乃是安德海,不过安德海这时候的表情也很是难堪,显然,慈禧怕是这时候生了大气了。
“安公公,这是怎么了?”
载淳给安德海脸面,一句安公公问的倒也亲切。
安德海虽然知道了事情的一切,但终究他是个奴才,不便明说,只得朝载淳低声的说了一句:“皇上也别问了,快进去吧。太后生了大气呢。”
生了大气?
前几日洋人军舰的事也没见慈禧这么大的阵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