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历史]_221
作者:觉三千里      更新:2024-05-28 08:49      字数:1346
  白玉堂方才见师父和哥哥说话,不好插嘴。这时见他哥哥看他,立马道:“哥哥,你放心,此去应天,我一定不惹是生非,只一心去破那冲霄楼罢了。”
  白锦堂摇头笑了:“好大的口气。那冲霄楼也是数位老前辈的心血之作,怎么到了你口中,却好像探囊取物那般容易。”
  夏玉奇拍了拍白玉堂的胳膊:“这才是我的徒弟呢!白小友,你放心,我怎么带着玉堂去的,就一定将他怎么带回来。有我在,你怕什么。”
  白锦堂轻叹一声,道:“那就有劳夏老前辈了。”
  又转头对白玉堂道:“你可要记得,凡事都听夏老前辈的话。若叫我知道你又去招惹闲事,一定饶不了你。”
  白玉堂乖乖点头:“知道了,哥。”
  在白锦堂看不见的角落里,他和夏玉奇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
  二月初三,白锦堂将夏玉奇和白玉堂送上了前往应天府的马车。
  回到家中,他仍觉心神不宁,仿佛不应该将白玉堂送去应天府去破那什么冲霄楼似的。
  即使明知道有夏玉奇在,此行应当是万无一失的,还是觉得不安。
  思来想去,他写了一封信,命人送去京城交给蒋平。
  蒋兄身在京城,消息应该比我灵通。或许他能知道冲霄楼的内情吧……
  应天府死了一个王爷,但百姓们的生活还是那样过。
  钦差包大人去了又回,把知府裴大人和转运使霍大人送到了京里,又带回了一车又一车的水泥,在河岸边开始修河堤。
  据说这水泥坚实无比,河堤修好之后,可保十年内无水患。
  修河堤用的人手,也依着皇帝以工代赈的思路,从附近村庄招募闲汉,每天包两顿饭,还发一百个铜钱的工钱。
  包拯想要招募五百壮年男子来修堤,开出了如此优厚的待遇,过了三五日,却只招到了一二百人。
  他心下生疑,去附近村庄走了一遭,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附近村庄在去年发水的时候已经死了一波人,逃难又走了一波,有那没逃走的,也家无余粮,饿得面黄肌瘦。
  如今仍旧留在村庄里的人,大多都是些老弱病残,真正的壮丁早就跑到了汴梁求生。
  这一二百人,就是附近壮年男子的总和了。
  想明白了这点后,包拯又衡量了许久利弊得失,最终招纳了一批健壮的女子充当劳动力,凡是能抱起五十斤大石的女子,工钱待遇和男子等同。
  所谓的名分礼教,在冷冰冰的现实面前,都要让步。
  这些女子就算今年冬天不来工地上挣钱,来年的春耕,也是要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充当家里的顶梁柱的。
  更何况,农户人家,讲究什么礼教呢?饭都要吃不上了。
  因此包拯招女工的告示一发出去,应者云集,当天就凑足了五百工人。
  招了一批女子后,河道上终于能按时开工,但这也为他招来了不少非议。
  都在一片工地上干活,总不能不见面、不说话、肢体不接触吧?
  身为女子,与外男见面、说话,还肢体接触,这成何体统啊?
  还把不把男女大防放在眼里了?
  你说农户不讲礼教,那你包拯身为朝廷命官,也不讲礼教了?
  农户不知礼,你就要教化他们,让他们懂得男女大防。结果你还带头让女人和男人混在一起?
  疯了,疯了!
  消息从应天传回汴梁,立刻有御史参了包拯一本,说他罔顾人伦,无礼无耻。
  虽然包拯也是御史中的一员,甚至还是御史台二把手,但御史们参起人来,哪管你是不是上司?
  赵受益拿着那御史的奏本,心情愉快地在下面写道:须眉立志安天下,巾帼能顶半边天。看卿言语头头是道,不如亲自去应天修一修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