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作者:
北山小石 更新:2024-09-30 14:56 字数:1813
在碧空的画面影像之中——
几名农人正在桑田里辛勤地劳作,他们将芜菁、绿豆、小豆等作物,播种在桑田行间。
紧接着,画面一转。
动画里又出现一片广阔的麻田,这些农人又开始在田里的麻子之间,播种了芜菁。
随后,农人们在种植了葱的农田之间,播种胡荽;在种植了大豆的农田之间,播种谷子。
这些作物的名称,都被方框文字,清晰地表露出来。
所以,春秋时期的大家不仅学会了这种“间种”的方式,也学会了哪些作物可以进行“间种”。
芜菁、绿豆、小豆在桑田里“间种”,芜菁在麻田里“间种”,还有葱田、豆田等等。
不过,天幕所展示的也仅仅是例子。
更多的作物搭配,还需要他们自己进行各种试验与探索。
战国时期,很多魏国人看见天幕的“北魏”。
纷纷陷入了沉思。
魏王假:这北魏是啥?反正不是我们魏国。
贾思勰?谁啊?
魏王豹:你要说是西魏,我就开心了。:)
——项羽大封诸侯后,改封为西魏王的某位。
【除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外,南宋陈旉的《农书》也记载,桑园之间,可以“间种”苎麻。明清时期,更有粮菜间种、麦豆间种、稻豆套种、稻肥套种、麦棉套种、桑豆套种、桑菜套种等等。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创造。】
春秋时期,齐僖公、晋武公、卫桓公、宋庄公、鲁惠公等人,眼睛亮得发光。
各种作物进行“间种”“套种”。
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因为天幕说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特性,所以他们珍而重之地将“粮菜间种”“麦豆间种”等例子记录下来。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他们完全没听说过的作物,比如“麦棉套种”里面的“棉”。
【除了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叫做“多熟种植”。】
只见天幕的动画,闪回了战国秦汉时期。
中原地带。
农田间,农人们收获了冬麦,种上了禾豆。
岭南地区。
农田间,农人们正在种植一种双季稻。
天幕上的时光过得飞快,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来到了一个名为“宋代”的朝代。
江南地区。
农人们收获了早熟晚稻,种上了小麦、豆类、油菜。
又历经无数个春去秋来。
明清时期,南方的农人更加普遍地,在他们的田地之间,种植起了双季稻。
这样的现象,开始向长江流域扩展:
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上,象征着“双季稻”的图标,开始不断地复制增加。
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二稻一麦”的标志。
这是一种“一年三熟制”。
而在长江下游的地方,“稻麦两熟制”的图标,则是特别多、越来越多,它获得了普及。
画面再一转,来到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正在派人,进行一种试验。这是一种双季稻的试验,在江南举行。
试验的东西,是培育出来的早熟“御稻”。
道光年间。
林则徐正在江南地区,推广双季稻。
天幕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自战国秦汉直至明清,令许多先人看见了后世的种种发展。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从战国秦汉时期,到明清时代,多熟种植的复种制,从零星的、散在的萌芽,到后来逐渐趋于定型。】
【人们在秋收之后,种植冬麦,冬麦之后又种豆。等到次年又种植玉米、谷子、黍穄等等。然后再次收获之后,继续种冬麦,循环往复。】
秦始皇沉默伫立,他已经知道,后世的明清时期是在尤为遥远的未来。
而人类农业的发展,历经漫长的时间。
从他们战国、大秦时期,到后世经历过千百年的岁月,往后的光阴里亦会发展,不断向前。
所谓的“趋于定型”,往后亦会发展、进步。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复种制”之后,又会是什么呢?
战国时期,李悝听见天音频频点头。
循环往复的“复种制”,这样的方法很不错,非常不错,确实可以达到“尽地力”的目的。
如果再加上治田勤谨,那就更好了!
对了,玉米是什么?
听起来很精致的样子,玉做的米?像玉一样的米?
某种在明朝嘉靖年间,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引起了战国初年魏国李悝的注意。
天幕上一闪而过的玉米棒子,看起来金灿灿的,果实饱满,汁水充盈的模样。
李悝:看起来很不错。
【人们利用“间作套种”等方法,将这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乃至于园艺作物,进行各种合理的搭配,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比如清代农学家杨屾的《修齐直指》,就记载了对菠菜、萝卜、蒜、蓝、粟、麦等作物进行间套复种,达到了两年十三收。】
天幕用一种极为平淡的语气说出了“两年十三收”,而古代正在观看天幕的观众们——
每一个都不淡定了。
天幕你说什么,两年十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