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就要特别能攻关
作者:
孙青 更新:2024-11-14 19:34 字数:12614
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干部的最好检验。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党员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问题意识淡薄。如有的忽视问题,对矛盾熟视无睹,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措手不及;有的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选择性失明,把一些本来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有的不注重解决问题,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真正遇到棘手问题就捉襟见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淡漠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问题是最好的清醒剂
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活力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时代和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深厚的源泉和强大动力。时下,一些干部不敢直面问题,害怕甚至掩盖问题,不善于发现、研究和回答问题,或搞一言堂,不允许百姓提出问题、表达不同声音。纸里包不住火,问题一拖再拖终归不是办法,甚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增强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问题其实是最好的清醒剂,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剂良药。实际上,每年的“两会”上,那些有分量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无一不是代表委员们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个别领导干部中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怕本单位、本部门出问题。这种担心不能说不好,但有的人由于怕出问题,遇到矛盾绕着走,该干的事不干,该解决的问题不解决;有的遇事不是从工作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而是计较个人得失,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消极应付;有的出了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不是想方设法解决,而是千方百计回避,甚至为掩盖问题不惜采取欺骗的方法。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利于问题的减少和解决,反而会使矛盾越积越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敢于正视问题。
党的***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带着问题干,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领导者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我们当前解决一切问题,都应该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地区实际和单位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同时要把握好问题的轻重缓急,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问题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以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
广大老百姓看一个人是不是好干部,往往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其做了什么,是否办实事,解决问题。在困难面前,最能考验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特别是当前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前进道路上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直面矛盾和问题,主动接受挑战,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问题不回避,知难而进,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努力创造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找问题,找准问题,找具体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比喻道:“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是瞎说一顿。”做任何工作,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这个解决“桥和船的问题”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过程。发现不了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一种创新,而解决问题是一种执行力。发现问题也是一种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切入点,也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善于发现问题是工作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经验和实践积累的折射。如果问题找不到、找不准,就会越积越多,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不仅工作难以推进,解决成本增加,甚至会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只有把工作中存在的根本性、瓶颈性、深层次的问题一一发现、挖掘出来,才能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尽早谋得求解之策、发展之举。
有人说,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当作更上一层楼的机遇。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当年一些地方率先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要解决吃不饱肚子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在更高水平上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不可能一片坦途,必然会遇到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
当前,在一些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作风不强等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党员干部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发现问题。不能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只看成绩、不看问题,甚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更不能自欺欺人、文过饰非,对存在的问题遮遮掩掩、回避隐瞒。应当看到,勇于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是党性强的表现。只有触及灵魂和思想深处,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扫除、大清洗,才能切实查找到突出问题。发现和找准问题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广泛深入谈心,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是发现和找准问题的有效办法。重点是自己找,要以党章和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既要查找工作层面的问题,更要查找作风和思想层面的问题,既要查找“虚”的问题,更要查找“实”的问题。决不能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缺点,拿着听诊器只听别人毛病。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打开心扉,把那些平时藏着捂着掖着的东西,来一次彻底晾晒。要发扬整风精神,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要真心诚意征求群众意见,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找具体。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领导干部就要在发现问题上领先。发现问题,要求我们有一双洞察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从而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
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准确分析和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问题和矛盾的主次及其变化,密切关注群众反映、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深层次难题,把问题分析透、研究透,为解决问题提出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现实世界的问题错综复杂,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有经济领域的,也有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有曾经经历过的,也有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相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基础。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遇到的问题,不同领域存在的问题,必然差别很大,这就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麻痹大意,也不能以偏概全、任意夸大;既不能把可能影响全局的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问题来对待,也不能把特殊的某个方面问题作为全局性问题来处理。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把问题分析清楚,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许多问题并不是一眼能看穿识透的。这就需要见微知著,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在分析问题时,如果只观一隅、只察一面,就可能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各级领导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具体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令人头痛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迷失在现象的迷宫之中,不能让表象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而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对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判断。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确实是客观现实,国际上随之出现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中国衰退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了这样一个科学的判断,才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人民信心。所以,分析问题要善于研机析理、察形见势,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比如: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固本培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经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抗风险能力;政治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社会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深入研究如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就要紧紧抓住“四风”问题,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等等。总之,只要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领导带头,做到以上率下
党的***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各项规定,大兴节俭之风,狠刹公款吃请、节庆泛滥、高档消费等不良风气,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现象,赢得群众普遍赞誉。这启示我们,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硬不硬,是否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关键是能不能解决突出问题。倘若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一番之后,雷声大雨点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依然故我,社会不满的痼疾并未触动,那不过是以新的形式主义取代了旧的形式主义。唯有痛下决心、破痈溃痤,才能以切实效果赢得群众信任。
解决好“虚”的问题,切实在“实”上下功夫。在有些单位落实还不到位,存在“虚”的问题。有的内容“虚”,工作不看对象,落实上级指示上下“一般粗”,方法举措不切实际;有的形式“虚”,热衷于虚造声势、编经验,不注重研究解决现实思想困惑;有的标准“虚”,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相对量化的考评标准,组织评比检查和表彰奖励等缺少“硬杠杠”。做好新形势下领导工作,必须要继承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坚持真抓实干,“虚”功“实”做。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任务单位和人员思想实际,因时、因地、因情、因事制宜,实施精细化、菜单式指导,确保工作指导符合基层实际、落到实处,防止搞“大呼隆”、“一刀切”,切实增强针对性、有效性。
解决好“假”的问题,切实在“真”上下功夫。在有些单位存在图形式、讲假话、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有的学习教育“虚假”,满足于摘抄几段话应付检查;有的投入感情“掺假”,对群众缺少真情实感;有的工作落实“做假”,汇报工作报喜藏忧,搞“假检查”、报“假成绩”,抓工作末端落实不落地。究其根源,主要是少数同志价值观、政绩观发生偏移,热衷于形式主义,违背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去伪存真,才能充分发挥好“生命线”作用。要坚持讲真理。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真学真信真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解决好“软”的问题,切实在“硬”上下功夫。有些单位和个人把政治工作制度规定当作“软指标”,存在打“擦边球”、钻空子的现象。有的规定要求“软”,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但对“干与不干、干好干坏”缺乏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有的贯彻执行“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搞变通,搞以权代法,甚至发生违规违纪问题;有的监管督导“软”,党委纪委原则性战斗性不强,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表明,“软”和“硬”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只有强化法规制度本身刚性要求,坚持执行不打折扣,才能真正发挥法规制度的“硬效力”。要增强政治工作的实效,必须强化法治思维,敢于较真碰硬。学用法规要有“硬”标准。按照“掌握共同的、熟记常用的、牢记本职的、了解相关的”原则,坚持把条令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办班轮训、岗位实践的重要范畴,提出具体要求,并定期组织考核,促使党员干部熟练掌握法规。检查监督要有“硬”举措。在干部选拔任用、大项经费开支、重大工程建设、大项物资采购等敏感事务和重点领域,严格规范决策和落实程序。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和群众监督作用,形成制度到岗、责任到人、问责到位的良好局面。
解决好“弱”的问题,切实在“强”上下功夫。当前影响工作质量效益还有一个“弱”的问题。少数单位组织功能“弱”,党委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够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力,党内生活缺乏原则性战斗性;有的领导表率作用“弱”,自我要求不严、形象不正,导致“台上他说,台下说他”。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担当作用,建强各级组织和干部骨干队伍是关键,必须注重在由“弱”变“强”上下功夫。要突出抓好党委民主集中制原则学习贯彻和基层党支部建设,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原则性战斗性,切实发挥党委、支部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要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突出基层风气建设,切实解决好发生在身边的不正之风。坚持领导带头,做到以上率下,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和感召群众。
★拿出“准、狠、韧”的劲头,彻底改、改彻底
党员干部能否担当重任,能否始终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在看,群众在盼。我们倡导党员干部要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的必然选择,是落实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有效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情盼望和殷切期待。
民生无小事。回应群众关切,就是要以民生情怀为群众办实事,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带着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要以担当精神为群众解难事,对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目前有条件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强化责任、集中攻坚、努力解决;对情况复杂,单靠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千方百计推动解决。
民之所望即施政所向。要攻坚克难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住那些群众最反感、反映最强烈的作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特别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落实相关责任,以“拔钉子”的精神,解决突出问题,赢得群众信任。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作风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共性问题与解决个性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眼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解决上面问题与解决下面问题结合起来,拿出“准、狠、韧”的劲头,彻底改、改彻底。
要倾听群众意见,客观真实地获取群众满意度反馈,群众不满意的决不放过,群众有意见的抓紧整改,把整改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问题解决到群众满意为止,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让工作成果惠及于民。
★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
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力量的表现。应当肯定,大多数党员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有一些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不是尽心尽责,而是遇事绕着走,往外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满足于做太平官;一些领导干部怕担风险、怕负责任,怕得罪人,该说的话不愿说,该干的事不敢干,沦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说到底是私心杂念在作祟;个别干部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低,执行能力差,导致工作落实不了;还有的干部,把权力和荣誉当篮球,争先恐后,求之不得,却把任务和困难当足球,一马当先,踢之后快,没有丝毫担当精神的影子。
培根在《论人生》中对逆境作了如是论述:“顺境并不是没有许多恐惧和烦恼,逆境也并不是没有许多安慰和希望。因为顺境最能显露邪恶,逆境最能展示美德。”因此领导干部在面对具体事务中出现的问题时要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冷静处理,不要逃避,也无需逃避。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曾写了一份新闻稿,他写道:“我们在瑟堡至勒阿弗尔地区登陆时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据点,我已下令撤回部队。我是依据我得到的最佳情报作出发动进攻的决定的。空军和海军部队表现出了英勇无畏和忠于职守的精神。如果这次登陆行动因为失败而受到任何指责的话,那都由我一人承当。”可见,如果一旦登陆失败,艾森豪威尔要一个人主动地把全部重大的历史责任扛起来,只是由于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这个新闻稿没有发表而已。为什么诺曼底登陆会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面前表现出彻底的、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各参战部队的战斗意志,盟军形成了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因此,不管做什么,这个社会担当都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不应该逃避的。
好干部,要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守职有责、守职负责、守职尽责,碰到难题敢于触及,遇到矛盾主动解决,想方设法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职责范围之内,决不能敷衍了事、上交矛盾。要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坚决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应当说,许多问题解决起来确实有难度,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劲。事实常常是这样,面对困难和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问题最终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可以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增强责任担当,就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心和恒心,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如果只是空洞地谈问题,只是坐在机关闭门造车,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民群众处在实践的第一线,很多时候对问题的感受更直接、更准确,对情况的了解也更详细、更透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还不了解的东西,群众也一概不了解,许多时候广大群众跑到我们前头去了。改革开放的很多方针政策都是来自群众的创造,我们所做的就是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来。要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中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难题。
深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必须做到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到基层接地气,多到现场摸实情,加深对民心民意的感悟,加深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加深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基层的实践经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从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丰厚营养。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包括掌握网情民意,这样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随时做好接受失败的准备
担当路上,有成功的鲜花和美酒,也有失败的痛楚和苦涩。担当一方面要矢志成功,另一方面也要为失败未雨绸缪。承受失败也是一种担当。担当失败要善于转化。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失败时不知所措,一蹶不振。一时的失败往往可以成为跨越沟壑的桥梁、通往壮丽的渡船、走向成功的新路。要善待失败、正视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更加清醒地审视自己,更加理性地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思路,改变自己的策略。在失败中砥砺品质,把失败当作一种人生历练,就会知难而进,愈挫愈奋。面对失败,要调适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鼓励,以保持昂扬的斗志,奋发前行。担当失败要早做预案。失败并非全都是不期而至的。
人们常说,要做最坏的打算,就是要为可以预见或可能发生的失败早做准备。骁勇善战的巴顿将军在指挥作战时就常常备有两个方案,一个是顺利推进的作战纲领,一个是战斗失利的部署安排。成败早有谋划,运用存乎一心,无怪乎巴顿将军驰骋沙场,得心应手。美国总统的竞选也有失败预案,其竞选写作班子事先都准备了当选和落选两套讲话文本,大选完毕即可快速应对。为失败早做准备,可以在困难和危机中减少损失,可以在失意和颓势中不乱方寸,可以在瞬息万变中抓住新的战机。为失败准备得越充分,就越能担当不测、走向成功。
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权力意味着责任,也意味着使命。干部的担当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困难面前甚至失败面前的表现。一旦有困难出现,领导干部首先要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做到在困难面前不回避,问题面前不推脱,挫折面前不退步,逆境面前不悲观,知难而上不言难,迎难奋进不怕难,克难攻坚不畏难,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领导干部必须做勇于担当的楷模,要担当困难、担当风险、担当失误、担当责任,这将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自觉、一种品质修养、一种履职境界。只有大胆负责、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才能真正担负起人民的重托,担负起历史的大任。
★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
中国航天界有这样一个故事,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6000公里高空发热。当时如不“退烧”,卫星的功能将失效。孙家栋提出建议,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现场操作人员慎重起见,拿来白纸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请孙家栋签字,孙家栋毅然签下自己的名字。卫星最终化险为夷。其实这只是无数优秀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一个缩影。事实表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是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关键决定上,头脑清醒地分析判断,信心满怀地做出决策,义无反顾地担当责任。当然,担当,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担当,不仅需要将个人一切顾虑抛到脑后而去承受巨大的风险,而且要有善于担当的能力素质。
在危急情况面前不退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关键时刻一定能够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遇到紧急情况,要有胆有识、果断决策;遇到大灾大难,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临危不惧、靠前指挥;遇到突发群体ing事件,要及时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抓紧研究解决办法。应当充分相信,不论遇到什么危急情况,只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我们的党旗就能高高飘扬,就能够安定民心、凝聚力量。
任何一项事物的发展并非总是处于理想的稳步发展状态,危难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危难当头、紧要关口,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智谋出于急难,巧计生于临危。”大危难孕育着大作为,大挫折磨砺着大机智,大困难蕴涵着大机遇。担当危难,是一种睿智和本领,是一种清醒和坚定,是一种宽广胸怀和至高境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担当危难的生动写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是对担当危难的真情赞美。勇于担当危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外寇入侵之时,还是内忧丛生之秋,这种品质和精神历经磨砺而不衰。虎门销烟、抗日救亡是对民族危难的担当,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危难的担当。
***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毫无疑问,每当面临困难险阻,冲在第一线的是党员,是干部,阵地上高高飘起的是鲜红的党旗。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雅安地震的战场上,到处闪现着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身影,无数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亮了这“三个出来”,诠释了党员干部的美丽名称。然而,时下也有一些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挥霍公款、生活奢侈,甚至腐化堕落、脱离群众……与“三个出来”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成为“吃喝冲在第一线,斗志退到贫困线,违纪越过警戒线”的“三线干部”,丧失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总书记再次强调这“三个出来”,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应成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追求。
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挺身而出、勇于牺牲,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处变不惊、见义勇为,这都是担当危难。担当危难的动力源于坚定的信仰,担当危难的核心在于无私的奉献。危难之中见真情,危难之时看品格。遇到危难而不惧,天塌地陷铁肩担,人生和事业便会留下壮丽的色彩。
今天,我们处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危难关头的生死考验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把“平常时候看得出来”作为一种标准、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体现在平凡工作当中,站好每一班岗,放好每一班哨,尽好每一份责,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工作作风,时刻准备着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豁得出来,谱写壮美的人生诗篇。
★好制度才能管长远、管根本
任何事情,坚持一阵子容易,坚守一辈子很难。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必须注重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对于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知错就改、说到做到,决不能姑息拖延。当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在一些领域,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交织,局部问题与全局问题并存,必须采取坚决、果敢的措施行动,以相对简单的个别、短期或局部问题为突破口,大刀阔斧加以整治,先治标,后治本,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当率先垂范,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用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殷殷期盼。
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贪腐问题,与领导干部手中的“印把子”缺少监督密不可分。要“釜底抽薪”,从长期、全局的角度,推出与作风问题密切相关的改革举措,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防范机制、保障机制,确保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通过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党员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有些作风方面的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时的重拳猛药,未必能够立刻起沉疴、去宿疾。对这类问题,要深入调研、广听良策、仔细分析,找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层。解决这类问题,力道必须用在该用的地方,切不能上面“害病”,下面“吃药”。
解决突出问题不能是一阵子,好制度才能管长远、管根本。当前,特别是要注意结合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加快形成体现持续改进作风的制度保障。这方面制度建设,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牛栏关猫”问题,二是解决“稻草人”问题。我们制定的制度应当是“铁笼子”,不是“松紧带”,一定要把制度笼子扎紧扎密、具体实在,清晰界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我们的制度执行应当是刚性的,不是弹性的,更不是选择性的,一定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防止“破窗效应”,对违规违纪、破坏制度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