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县 第273节
作者:
桃花白茶 更新:2024-05-14 12:10 字数:3028
三月初发行的报纸,四月份就有消息灵通的商贩接到书信赶到灌江府文饶县。
文饶县的赵大人感慨,他们知府刚说过做好大宗买卖的准备,这就有人找上门了,若不是知府不信鬼神,自己都要以为他是掐指算来的!
纪炀自然不是掐指算来,而是早早布局。
这些过来买灌江羊的商贩们,也不止会买这一样东西,羊皮羊毛,或者周边百姓做成的皮制品,都能捎带回去。
果干栗子之类的东西更不例外,基本都是那种,来都来了,肯定多多进货回去倒卖。
用一个点,带动其他点,看哪个能生效,再着重发展哪个。
年前做关外生意,年后做关内生意。
除了这些长途跋涉来的商贩之外,纪炀跟凉西州,潞州的联系则要更顺畅。
之前灌江府有乱子,能影响到他们两个。
现在灌江府有发展,自然也可以联系起来。
纪炀除了用牧草换两地的重刑犯过来修城墙之外,同样在做皮货,果子,羊肉买卖。
除了这些民间交易之外。
他谈得更多的,还是灌江府内七处盐矿。
矿盐要比其他盐都要洁净,属于上乘盐,但纪炀在潞州的时候,并未吃过这里的盐巴。
自然因为这里盐矿之前被豪强把持,随意提升价格,潞州跟凉西州也不愿意牵扯,宁愿买其他地方的盐。
现在局势问题,盐矿又都在纪炀手中,既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卖盐引,还能跟两处官府合作,让他们直接购买灌江府的上好盐巴,价格自然也不会离谱。
不过说起来,纪炀走之后,潞州知州调回汴京的事,大家都知道。
可去年年底,纪炀认识的通判也调走了,听说去了个富庶地方,也是身居要职。
倒是因为之前请凉西州兵马的事,跟凉西州知州关系不错。
可即使如今潞州的知州通判纪炀都不认识,他的信件送到,那边还是热情的。
不说纪炀立场如何,也不说他心到底向着哪边,可他办事的靠谱程度,这都是公认的。
比如说,现在纪炀放出消息,说自己要投靠宗室,或者投靠国子监主簿的文官清流。
你看这两派会不会立刻倒履相迎。
什么?
我们有仇?
什么仇?
都是假的!
他们如今看起来越厌恶纪炀,越说明纪炀的能力。
敌人的厌恶是最好的嘉奖。
反正纪炀是这么认为的。
如此能干的同僚寄来书信,拉你一起搞政绩,你搞不搞。
当然要搞,虽然可以要权衡一下,可不心动是不可能的。
纪炀目的也简单,灌江府处在边关,凉西州也有自己的特产,潞州风土气候更好还有运河。
三个西北地方联合起来,优势互补,会发掘出这三个地方更大的潜力。
如今灌江府的矿盐,便是打通三个地方的头一步。
等到这条商路畅通了,不管是灌江府以及关外的东西运到潞州,通过潞州中转,送到全国各地。
还是全国各地的货物经由潞州,运到西北的凉西州跟灌江府,以及更远的关外。
此行畅通,那此地再也不会成为边缘地带,而是成为输送,流通全国货物的一条商路。
而这条商路上所有百姓,所有地方,都会收益。
让偏远的灌江府跟内里联系的更紧密。
承平国如此庞大的市场以及丰富辽阔的地域不加以开发,那真是可惜了。
纪炀写信给凉西州,给潞州。
提到的两个货物,便是必不可少的食盐,以及各地都用的牧草,还有未来的军马计划。
不少人都知道,文饶县有单独开辟出来的养马地。
这两三年或许还看不出什么,等到以后慢慢稳定,草场持续增加,只怕连汴京都要来这里买马。
纪炀相信,他抛出的这三样东西,绝对会让凉西州知州,潞州知州心动。
要说以前也能写这些信,甚至他刚接手灌江府的时候都行,靠着纪家林家的关系,再靠着他多番说辞,肯定有用。
但远不如现在做出一定成绩,再去寻求合作要好。
毕竟如今手里是有牌的。
这些事情做好,五姑娘那边的女子学校也即将开设,主要教导简单的望闻问切。
五姑娘想的很简单,不要求大家精通,至少要懂点医理,至少不要在生病腹泻的时候,再去吃泥巴喝符水。
就算只能治个外伤,那都是一种进步。
这般行事,不是五姑娘凭空想象来做,而是在走访那么多县城村落之后,得出最朴素的想法。
人不能一下子学会复杂的数学题,但可以先学会一加一,那也是进步。
纪炀自然认同这种想法,科普简单的卫生知识,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更能避免很多疾病,预防疾病跟治疗疾病同样重要。
在纪炀的提议下,还有现代一些医学常识加持,准备在办学的同时,再写出一些简单的医学常识。
比如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的时候避开人。
有余力的时候尽量喝热水,勤洗手,衣物整洁等等。
一些吃符水的土方,以及发烧去跳大神的做法,也要予以制止,至少在跳大神的同时也去看看大夫。
看大夫也是需要银钱的,这就回到五姑娘办的学医馆处,她跟韩大夫免费办学,也会要求教出来的学生,在最开始行医的时候不能收太多银钱。
更会带着他们不时去义诊。
这些虽说都是很理想的状态。
可加上纪炀全力发展经济,总有一天,生病的百姓知道去看病,也会有钱看病。
那些看着过于理想的想法,确实让人生畏,但能往那个方向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
总有一天,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一起推动这件事。
但学校这事也吃钱。
五姑娘刚看过来,纪炀就轻咳:“行倒是行,官府不是不可以出钱。”
“可如果是官府来出钱教导,那每年至少两次考核,考核不过要退学。”
“学得差不多之后,还要任派到下面村子里免费行医,学几年,就免费行几年的医。”
林婉芸睁大眼睛,拍手道:“这样好!”
“当然,也有付费进你们学校,那就不管他们了,虽然有考核,但不用退学。只是学费不低。”
两人说着话,韩大夫忍不住道:“对自家夫人竟也如此。”
灌江府上下都知道,想办事,想要拨款,不是不可以,但要有规范的计划,还有为百姓考虑。
让利给百姓,那大概率是能成的。
利润偏向商贾乡绅,基本不太可能。
这第一步成了,第二步则要全方面审核这个计划到底能带来多少好处。
但凡能通过的,基本都会得到不菲的银钱。
只是以后怎么做事,都会有相应监督,还会有相应的条件。
便是林婉芸,便是知府夫人过来讲女医馆的事也不例外。
纪炀甚至还加了几个条件。
所以才会有韩大夫这句,自家夫人竟也如此。
纪炀挑眉:“我家娘子的本事,可不止于此,纵然我再说几条,也是可行的。”
韩大夫:???
当他没说!
林婉芸则微微眯眼,过后也笑了下。
两人笑起来一样好玩,让人瞧着就是亲密无间的模样。
林婉芸带着几个婢女,又在义诊的时候联系到不少当地有想法的女子,再加上韩大夫这个名医在。
女医馆在五月份便开始招生。
其实条件有些苛刻,很多人学个手艺就是想挣钱,但来这里学习的话,虽说学费极低,还管吃住。
可学几年就要去下面村子干几年的活,不能待在县城,只能待在村里。
这便让不少年轻女子退避三舍,反而是一些家里无牵无挂的,或者丈夫离开,孩子年幼的二十四五到四五十岁的乡下已婚妇女过来。
好在纪炀跟林婉芸早就考虑到这种情况,他们也希望招收家中无男丁的妇人过来,既是给个庇护,也是给门手艺。
以后她们回村回乡,是有立足之地的。
甚至他们想招收的对象也是这种类型。
不会写字,不认字,这都没关系,只要肯学,都是可行的。
等六月份女医馆招生停止的时候,不少人发现,过来的女子,要么是寡妇,要么家里相公生病无法劳作,还有些兵士家眷。
全都是只能让家中女子撑起来的人户。
家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顶梁,她们则会站出来支撑全家,因为她们本身就是家中顶梁柱之一。
原本是值得鼓励跟尊重的事,却有些刻薄人张口闭口说这里是寡妇馆。